然而,事情真的是这样的么?在互联网时代,很多热门话题到后来都会有出人意料的反转。对此,葫芦侠进行了一番比较深入的了解,让子弹飞一会儿后再来看看事情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一开始就说了:这是质损车
有媒体获得了斯柯达内部体系的一封邮件,这封邮件的名称就是“质损车及总部长库龄车辆处理方案”,其主要内容,就是斯柯达要求华东大区的51家经销商,将59辆“长库龄车辆及质损车辆”进行消化处理,并给予相应折让及额外补贴。
这封邮件被作为了此次消费者买到“进水车”的“铁证”。不过且慢,斯柯达的厂家负责人在邮件标题中就注明了这是一批“质损车”,而且在邮件中也有非常详细的处理方式:39辆“2013年上海菲特台风导致进水”的车辆,其中14辆通过RBO内部消化(斯柯达分销中心的工作人员及亲属内部消化),其他25辆则通过4S店提报或通过随机匹配的形式分流。
在邮件的截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斯柯达为这批质损车提供了非常大的优惠力度:在表格的折扣一栏,除了在市场指导价的基础上打76折外,这批进水质损车分车型都还有额外补贴。
据报道,在这次事件被报道出来后,斯柯达曾回复称,这批进水车经过核查是2013年因菲特台风而受损的车辆,但是其受损部件经更换修复,质量检测车辆已符合国家安全技术标准以及车辆的产品技术条件与使用要求。针对这些车辆,他们要求经销商按照质损修复车的处理原则告知客户并给予折让补贴。
质损车 经销商告诉消费者了么?
看到这里,对于这次“进水车”是怎么回事,相信大家已经心里有数了。葫芦侠去调查了解了一下,发现在整个汽车行业“质损车”其实并不少见。而关于质损车也有明确定义。质损车一般有两类。一是在存储、物流环节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质损,这类车辆在修复后,可以取得合法的销售资格;另一类则是用过试驾的车辆。汽车厂商通常会对质损车进行内部处理或者低价销售,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就是,必须如实告诉消费者实际情况。消费者如果接受则可以购买。
值得注意的是,在车辆性能和售后保障方面,通过4S店购买的质损车,是经过修复后是完全达到商品车标准的,售后服务也是车辆各品牌质保期限、服务标准统一执行。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爆料中消费者表示对自己所购车辆为进水车一事“毫不知情”的情况呢?
经销商惹麻烦,品牌背了锅
再进一步调查,葫芦侠发现这其实是个别斯柯达经销商和销售员不规范操作引起的,在售卖过程中没有按照厂家的要求向消费者详细告知车辆情况,车企此时也是帮他们“背锅”了。
而这种由于经销商不作为,导致车企“背锅”的事情其实也不少见。过去许多品牌和车企都有发生。
比如说频繁爆发出问题的售后服务环节,其实有些问题本来是厂家处理责任范围之内,但可能由于个别经销商嫌麻烦,在处理流程上打了折扣,导致事情闹大了车企和品牌来背锅。
对消费者和传播者而言,经销商和品牌是捆绑在一起的。经销商出问题会连累品牌,品牌出了问题经销商也会被牵连。
未来,如何避免类似情况重演?
但是这次“进水车事件”,斯柯达厂家同样要反思如何做好经销商及客户工作,这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斯柯达通过这次事件也是得到了一次教训,未来要如何避免同类事情的发生?
首先是优化工作流程,避免销售政策在经销商向消费者传达中出现效果“打折”现象,要看看是否能够采取更加开放、透明的方式增强与消费者的直接沟通,避免由于部分不规范经销商的操作最后导致车企自己买单。
一个好好的政策,最后由于“中间商”不靠谱,导致最后消费者没享受到应得的好处,车企还背了锅,这不是好心办坏事吗?
第二是要加强建设更优质的渠道,从前期筛选、到后期的相关培训入手,提高渠道人员素质。渠道可以说是链接厂家和消费者的“桥梁”,重要性可想而知,如果“桥梁”不能发挥好的效果,本来产品和服务都很优秀,最后消费者感知不到,影响的还是自己品牌形象。
总结:
自媒体时代,还是让新闻“飞一会儿”。
本着“以事实为准绳,不冤枉好人也不放过骗子”的原则,如果斯柯达却有欺诈行为,咱们绝不姑息,毕竟消费者的利益是首位。但是如果斯柯达是无辜被连累,咱们也是要出来为它说句公道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