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汽车 >

一汽奔腾将会孕育何种未来?

条评论

一汽奔腾将会孕育何种未来?

  在“新四化”推动下,汽车生产模式已经从3.0平台造车时代,转向4.0架构化造车时代。7月24日,一汽奔腾正式发布全新FMA技术架构,以无限方程为名,以用户价值为核心,FMA架构从技术路线上描摹了一汽奔腾的全新未来。随之,承载一汽奔腾“品牌焕新、技术换新、产品换新”的全新轿车产品——全新第三代奔腾B70也迎来官方首次披露。它的公布,也代表了无限方程FMA架构并非停留在概念上,而是已经正式迈入了生产实操阶段。

  

  造车优势凸显 全新FMA技术架构紧跟技术潮流

  “造车平台”最早由大众集团提出,并在后续产品中获得了巨大成功。在平台之上,诞生了模块化的生产与管理理念。由此,平台概念,也成为了大众集团行销全球的重要基石。此后数年,多数国际造车集团,都进行了平台化的自我改造。直到丰田TNGA架构横空出世,在全球范围内,“架构造车”元年,才正式来临。目前,世界汽车市场范围内,提出“架构化造车”的企业寥寥无几。此次一汽奔腾全新无限方程FMA架构发布,也使一汽奔腾正式进入了架构化造车的头部阵营。

  架构化造车对企业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架构化可以大大缩短造车周期。基于一汽奔腾“一个架构,三大平台”的基础,通过快速迭代,使得成熟架构在研发阶段,就可以通过对已有数据进行可行性验证,大大缩短了研发过程。第二,架构化可以有效降本增效。造车架构确立后,后续车型就能够有效共享接口,零件,减少费用,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车。第三,架构化造车的衍生能力极佳,在全新FMA架构下,车辆实现了从A0级,到B级车的百变空间;轴距适应能力,达到了从2630mm-2900mm的全覆盖;此外,FMA架构还兼具轿车、SUV等车型的拓展开发性;动力单元也包含了不同排量,以及混动在内的多种组合。

  求解无限方程 全新FMA架构更能触达用户感知

  

  在近日成都车展的发布会上,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奔腾开发院院长金叙龙先生,是这样阐述FMA架构意义的:“F是一汽(FAW)、向前(Forward)、未来(Future)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表示一汽奔腾将继承一汽六十年的技术积淀,不断开发面向未来的前瞻技术;MA指模块化的架构。“无限方程”,表示可以快速地满足多样化的用户需求。“从全新无限方程FMA的命名,就可以看出,整个架构的思考原点,就在于求解用户价值。

  

  FMA架构中,安全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它是支撑起整个用户价值的基石。在中国汽车市场初期,一辆皮实、安全、好用的车,就可以撑起半壁江山。经过消费升级的阶段,国人对驾控,舒适这些高层次的诉求更为严苛。而时至今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国人的消费理念又重拾“安全”需求,这无疑是一次消费再升级的转变。FMA架构深刻洞察这种市场现象,打造了继承和发扬了奔腾品牌的安全基因,在满足最高安全标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E”环形车身的基础上,集成了18项安全装备和23项主动安全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和保护乘客安全。

  

  

  一汽奔腾D-Life 5.0系统

  在汽车智能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对于消费市场新主力的90、95后而言,汽车已经不再是冷冰冰的机器,他们不仅对汽车的人机互动要求越来越严苛,同时对车辆的智能驾驶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全新FMA依托一汽最新的FEEA2.0电子电气架构,实现了多项智能驾驶辅助功能以及L2+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将智能科技演绎到“极致”。通过基于AI技术开发的奔腾D-life5.0车联网平台,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千人千面的服务。还能通过“你好 Yomi”串联用车场景,结合AR、3D全息影像、语音互动,解决时下消费者日常用车痛点的“极致利器”,解锁最时尚的出行方式。通过OTA的无限迭代升级,不仅支持全车控制器的功能优化,还可满足未来用户不同的需求,搭建全生命周期、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在FMA架构的需求顶层,是用户价值的完美体验。为追求高效、强劲的动力,FMA平台搭载了多种动力单元。基于超高压缩比等10项核心技术,第三代“智擎魔方“发动机体现了性能极致。架构下1.5T涡轮增压动力模块,达到了国内最先进的39.06%最高热效率,并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认证,获颁“能效之星” 001 号证书。FMA架构力图打造极致的轻稳操控,历经多达246个指标,200多种组合方案的底盘调校,使得FMA架构烙印了一汽奔腾独有的严谨、精准和可靠的驾控基因。全车的尺寸工程控制,以及驾舱精细化设计,加之全新设计的NVH方案和声学包设计,让用户在畅快操控之外,更能享受“静”、“悦”的驾乘空间。

  

  企业想要形成持续有力的竞争力,在未来,必定要将目光集中在架构化的未来。谁能够快速掌握架构理念,谁就能在市场中占据先机和竞争优势。从中国汽车市场的前几十年可以看到,那些技术先发的企业,实现“平台化”生产的造车力量,无一不从产品实力上得到了飞跃;而面对未来,想要在市场红海面前,实现跨越式前进,必定需要“架构化”的加持,才能把握用户需求与技术创新的完美统一,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