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理由可能只是“过年”,但不回家的理由,一千个人据说就有一万个,毕竟“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看了调查,发现过年不回家大致的理由有这样一些:
节日俗气,没意思;
会被逼婚,会被问工作问薪酬问这问那;
要见七大姑八大姨,要给亲友的小孩发红包;
春运高峰票买不到,到处人挤人,不如呆在工作的城市,不如和朋友去旅游……
其实,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自己是可以理解这些理由的。
毕竟,谁年少时没有些叛逆的念头呢?
考大学想考到天边,工作生活在别处,离家越远越好,再也不听父母的唠叨。
但后来才恍然明白,回家,是成本最低、最好的陪伴。
这是对父母养育之恩最简单,最纯粹,也最朴实的告白。
作为福建人,过年的保留项目,一定是围坐在茶桌前,喝茶畅聊。
随着年味越来越足,网络上开始流传起了一份“春节喝茶攻略”。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里面提到的4点,竟然个个都是谣言!
头道茶汤不卫生,喝茶之前要洗茶?
洗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洗茶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我们不应该抛弃。
但事实证明,对于优质茶来说,洗茶根本就是多此一举,反而还会浪费养分。
像是高山白茶,本身产区环境优秀,生态良好,空气清新,自然很洁净。
采摘下来后,再以精湛的工艺制作,日光萎凋,低温慢烘。
紫外线是最天然、最有效的杀菌灯,且烘干时的温度,也足以杀灭一部分细菌,那么,加工完成的白茶,还能剩下多少脏东西呢?
再说到,像岩茶、红茶的干茶,是呈现为条索状,是卷曲的。
除非泡到最后,茶叶被彻底泡开,叶片才会舒展开来。
如果按照“茶叶很脏”的说法,真有杂质、污垢什么的,大概率会被裹在条索里。
单凭洗茶,用水快速地过一道,就马上倒出来,又能洗掉什么呢?
可见,洗茶压根洗不掉我们所想洗掉的那些东西。
反而是好茶当中的营养物质,在第一冲中便大量释放了出来,洗茶则把这些养分给洗掉了。
况且,不仅是茶叶,很多食品都是直接靠手工制作的。
像是一些馒头、包子、面食等,制作时必须与手接触,难道吃之前也要洗一洗吗?
显然,很不现实!
所以,头道茶汤喝不喝,主要看茶叶的品质是否靠谱。
好茶不用洗,劣茶洗了也效果甚微。
如果是招待客人,可以先询问对方的意见。
如果对方十分介意,那么洗洗也无妨,不过我们还可以去引导他正确认识头道茶汤。
由此,也能展开一场愉快的喝茶体验。
绿茶、白毫银针、金骏眉等茶,不能用沸水泡?
似乎在每种茶类里,都有特别“娇弱”的存在。
包括大多数的绿茶,白茶里的白毫银针,以及红茶里的金骏眉。
在众人眼里,它们弱不禁风,宛若林妹妹。
因此,在冲泡的时候,自然也舍不得用沸水直接泡,而是把沸水凉一凉,等到水温降低一些,再开始冲泡。
似乎大家都忘了,好茶不怕沸水烫。
当外界默认绿茶不应该用沸水冲泡时,我们去到了梅家坞龙井村。
发现当地的茶农,泡绿茶的时候,用的正是刚刚烧开的沸水。
果然,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再到福鼎白茶,桐木红茶,按照民间的传统,也通通是沸水冲泡。
先前所流传的“80℃水温泡茶好喝”的消息,不知是哪位茶掌柜放出来的。
可真正深入过各大茶山,拜访了茶农和制茶师就会发现,真相和谣言之间隔着一条银河系的距离。
唯有沸水,才能激发出茶叶当中各个沸点的香气,让茶香更均匀、更充分地释放出来。
至于沸水会烫坏芽头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人家茶叶在制作的时候,早就经历了高温,难道还怕这区区100℃的沸水吗?
出汤不用太快,闷泡能让茶汤更醇厚?
许多刚学泡茶的新人,初次跟茶叶打交道时,无一例外,栽倒在闷泡这个坑里。
或许是听闻了网上的言论,也或许是自己多年来的喝茶习惯。
不少人认为,闷泡后的茶叶,喝起来更醇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茶圈里一直有句话,叫浓非厚,淡非薄。
通过闷泡,确实可以让茶叶的内含物质大量析出,让滋味达到“浓”的标准。
可这杯浓茶,却未必喝起来醇厚。
真正的醇厚,指的是品质优秀的好茶,养分充盈,冲泡后香清甘活,汤水口感稠滑细嫩,饱满丰腴。
好茶,快出水一样好喝,一样醇厚。
而品质差的茶,内质寡淡,即使闷泡再久,泡出来的茶汤只是会浓会苦,却不会生成厚度。
换言之,茶汤醇厚与否,要看品质,闷泡不能凭空带来醇厚感。
浓和淡,才是看冲泡。
如果把一杯浓酽苦涩的茶汤,当成是味道醇厚,那可就太冤枉了。
煮茶要细熬慢煮,浓缩才是精华?
客人多的时候,比起泡茶,煮茶更加方便。
尤其是在冬天,南方没有暖气。
盖碗出汤后,公道杯里的汤水,温度下降得很快。
再分汤到各个茶杯里,又会再次降温,到了喝的时候,便觉得有些凉了。
另外,标准的110毫升盖碗,用大约30毫升的品茗杯,顶多只能分4杯。
人一多起来,泡茶就显得有些手忙脚乱。
若分汤不均,场面甚是尴尬。
因此,为了杜绝种种干扰,煮茶成为了冬天的主旋律。
大多数人选择用来煮着喝的茶,是老白茶。
陈化了3年以上的白茶,内质转化,渐渐拥有了适合煮着喝的特点。
但煮茶虽然方便,也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把茶汤煮得太浓。
可能是因为众人对“煮茶”的定位认知错误,误认为煮茶就像熬中药,要小火慢炖,细熬慢煮,才能榨出精华。
其实不然。
喝茶的目的和喝药不同,比起功效来说,更注重香气和滋味。
因此,细熬慢煮出来的老白茶,在持续的高温下,内质过量释放,其中也包含了茶多酚和咖啡碱等苦涩物质。
这些物质,不仅让茶汤变得苦涩,影响口感,喝进肚子里也没有太多的好处。
所以,煮茶也要控制时间。
一般如果煮的是干茶,建议先煮水,后放茶。
当水沸腾后,再把茶叶投进壶里,等到茶汤再次沸腾时,就可以及时关火了。
恰到好处的时间,能让物质均匀析出,不苦不涩,醇厚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