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摄影 >

提升摄影的眼睛

条评论

提升摄影的眼睛

嗨,和你一起每天进步一点点,我是宋恩庭。

搜索“摄影秘诀”等关键字,出来的大部份都是了解光圈、快门、ISO,如何曝光,如何对焦,如何构图,如何拍得又高又瘦等技术型知识。

在这个系列里面我将分享十二个理念型的摄影秘诀,是我在摄影路程中沉淀出来的一些想法,帮助你在摄影的路上拍出更多好照片,得到更大的收获。

因为一次十二个真的有点多,所以我把这个系列分成三集。下面,就是前四个你一定要知道的摄影秘诀:

秘诀一:拿掉,再拿掉

 

对我来说,摄影者最大的价值不在于他的技巧或他拍摄的题材,而是属于他不可取代的独特风格。一张照片,是否可以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他拍的,并且打进一个人的灵魂深处,这就是一位摄影者的价值。

我们经常放眼望去,看到一阵一阵的潮流,五花八门花样繁多,但是却什么也听不进去,什么也记不住。

这个人的东西受欢迎,我们就模仿这种风格;那个人的东西我们喜欢,我们就做那样。那我们自己呢,我们到底是谁?

我们希望能多说一点,希望能有更多人听我们说的,但是,我们究竟想说什么?

我们是谁,我们究竟想说什么,我觉得是最难回答的两个问题,但是也是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因为这就是创作的本质。

要避免花了一堆时间,结果做出来的东西被人短暂地消费了新鲜感后,就被遗忘在一堆相似的作品当中,我们就必须拿掉多余的噪音,专注回归创作本质。

这些颜色真的是我想说出的故事吗?这些镜头转场除了酷炫,是如何描绘了这个地方的灵魂?我放入取景框的这些东西,它们每个都有存在的必要吗?拿掉这些东西,是否会妨碍故事的呈现?

作创意很大一部份的时间不是花在产出,而是削减:我要如何用最少的元素,最少的话,更精简地表达出我想表达的东西?

法国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曾说过一句话:一丁点的红比一桶红还要红。

这句话适用于艺术,也适用于生活:一句击中要害的话,远比十句差了一点点的话来得有力量。

所以不要怕逆行,不要怕不一样。虽然摆在眼前的声声色色是一条更容易暂时引起人注意的路,但是像剥洋葱一样,只有经过一层层地舍弃,我们才会逐渐发现那个深处最真实的自己。

 

我想给你的十二个摄影秘诀

 

 

秘诀二:学习后期能迅速提升摄影的眼睛

 

比起其它视觉艺术,摄影更容易依赖于直觉,因为呈现一张照片是一个如此简单、直接的过程,无论是经过了多少规划,从无到有,也就是按一下快门的事儿。

这意味着一张照片总是可以在随意而不经过思考的情况下产出,因此,它也经常被这么对待。

但是修图给了我们一个好玩的动力,让我们慢下来,”浪费”大把的时间研究自己拍过的东西,借着调整那些奇形怪状的按钮和曲线滑桿,来探索视觉属性和情感之间的联系,让我们对摄影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提升我们的摄影水平

有些很厉害的摄影者,可能平时不修图,但是他已经对光线、颜色、线条、故事等之间的互动相当熟悉,所以他在拍摄的那一刻,就已经把需要调整的元素“修”好了。因为他知道他想要的是什么,如果需要,他照样能借着后期调出他想要的东西。

从我自己的经验,修图的过程让我更珍惜自然发生的事物,因为那种自然光线的挥洒、眼神流露出的情感、诡异天气带出的碰撞,是很难在软件里被复制的。

从修图的过程,我慢慢学会观察,学会如何在摄影的当下发现故事,留意光线、颜色和线条的互动,更准确的衡量一个画面的潜力,也了解到后期的局限。

我在这篇短文里描述了我是如何借着修图拍摄出更好的作品。

这时,有些人就心中有疑问,既然后期是改变已经捕捉下的画面,那后期算是摄影的一部份吗?我们称后期过的照片为照片,是否有不诚实的成份在里头?

对于后期是否违背了摄影精神,我在这篇文章里回答了这个问题。

 

我想给你的十二个摄影秘诀

 

我想给你的十二个摄影秘诀

 

 

秘诀三:手动模式不一定是最适合的模式

 

在我接触摄影的这十几年里面,我听过无数次”真正专业的摄影师都是用全手动模式”的论述。继续细问下去,得到的回应通常是,因为全手动才能更好地掌控相机和捕捉我们想呈现的东西。

手动模式能有效掌控我们想呈现的东西,但是并不代表其它模式不能更快更有效的呈现出一样的效果,使用半自动的模式,我能把许多测量和计算的过程交给相机,让我能更专注于捕捉当下的画面。

有人会质疑,难道手动不能练到很快就能根据一个环境的改变而作出适合的调整吗?

可以的,摄影到了一定程度,手动调整和自动其实没有差太多,甚至手动还会方便一点,因为很多场合能比相机自己的计算更精准,例如长时间曝光、摄影棚拍摄、某种街拍方式、或其它光线和距离不会一直改变的环境。

但是,这是一个需要时间慢慢学会的过程,而在我们一开始学摄影的时候,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尽可能的把专注力放在眼前的画面和自己想要说的故事上。

各种环境以及相对应的参数(ISO、光圈、快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会慢慢渗透进我们的思维里,像我们小时候学习我们的母语一样,为的不是学语言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我们的想法,不知不觉就抓到感觉了

但有人可能会说这不是摄影的精神。确实,如果我们追求的是拍摄体验上技术的纯粹,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那什么能让我们开心就怎么拍。

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现阶段追求的是成果,是最终想要呈现出来的照片,而过程只是一种工具。就像是打字时不会刻意关闭自动矫正或自动提示功能以追求“更专业”的打字方式一样,他们宁可选择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成果。

我们不一定都要一样,因为每个人摄影的目的本来就是不一样的,所以用某种特定的过程来定义作品的本质,我觉得就是一种狭隘的立场,缺乏包容其它有可能使一张照片美好的原因。

 

我想给你的十二个摄影秘诀

 

 

秘诀四:光圈不是设置越小拍出来的照片就越清楚

 

一开始摄影时,我们都知道,光圈越大,例如开到f/1.8,焦平面就越窄,意思是能被对焦到的范围就越小。换句话说,除了被聚焦到的物件以外,它背景和前景就会看起来很模糊。

相对的,如果我们把光圈开到f/9,比f/1.8还要小很多,那能被对焦到的范围就越大,就会有更多的东西能被对到焦,所以画面整体看起来就会比较清晰。

依照这种逻辑,如果我们要捕捉最清楚的照片,那使用最小的光圈f/22应该是最适合的选择吧?错了。

理论上,光圈越小景深越深,但是实际上,较小的光圈所带来锐利度的增加是有限的,因为随着光圈逐渐变小,相机会开始出现衍射现象。

衍射是由小光圈导致的光波弯曲,使得最锐利的焦点逐渐变得不那么尖锐,哪怕景深是在逐渐地增加。

当我们开到f/22的时候,没错,这时景深是最深的,但是衍射会让所有东西看起来都”几乎要锐利“但是却不是真正的锐利。

这是件很令人懊恼的体验,明明对好焦了,明明避震了,明明把光圈开到最小了,但是东西却总是差那么一点点,相信经历过的人都明白我在说什么。

再者,一个原本在f/11所需要30秒的曝光,会因为光圈开到了f/22而需要120秒才能达到同样的曝光程度。

120秒的曝光,很容易让相机内的图像传感器快速过热,形成噪点,所以即使f/22在理论上有着更深的景深,我建议使用f/9到f/11之间来优化长曝光的画面清晰度。

 

我想给你的十二个摄影秘诀

 

我想给你的十二个摄影秘诀

 

我想给你的十二个摄影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