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底的一天,手机突然收到了同事的信息:“有一个机会采访黄健翔,要不要去?”
“干嘛不去?”我们这一代球迷,可都是看着黄健翔的解说长大的。
从德甲和李维淼搭档,到意甲和张路的经典组合,从中卡战批米卢到“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人在足球解说中发生的故事,太多太多。
可以说,他影响了一代的从业者和球迷。
打熬身体人已中年
突然提到黄健翔这个名字时,下意识的反应是上次黄老师解说的比赛,然而印象里却总是他在央视时的身影,新媒体平台说球,记忆却没有那么深刻。
我们约在了在北京城东,通惠河边的一个艺术园。
三九的北京天寒地冻,早上8点半,我们在化妆间见到了正在背词儿的黄健翔。
“你看黄老师那身腱子肉,比上次见可又明显了”
虽然我们不可能看到老黄脱下衣服的样子,不过身边一位貌似对健身很懂行的同事仿佛长了透视眼,对黄老师的肌肉情有独钟。
拍摄是枯燥和漫长的,几句词儿,恨不得要来个十几遍,让我们这些等待者都生出了一丝疲态。
不过,在黄健翔的脸上你看不到丝毫的不耐烦和困倦。每一次录制,他的情绪都格外饱满,好像格罗索附体。
一段录毕,下来总要立刻披上羽绒服,“今儿应该多加条秋裤,忒冷了”
谁说不是呢,人老不以筋骨为能。记忆中那个说球激情澎湃的黄健翔,也已经是过了53岁的人了。
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拍摄结束后,我终于可以坐在黄健翔的身边,听他讲讲他的一些故事。
言谈间,我能感觉到,荧幕之外的老黄没有往日那么犀利,更像一个父亲似的长者。
这几年都在忙什么呢?黄健翔自己做了介绍。
“这两年其实一直都是陪着孩子在读书,不忙的时候就大量的看联赛,甚至比过去在一线工作的时候看的还多。重心主要还是在孩子身上,平时主要时间还是陪孩子,做司机。搞搞个人锻炼。“
“照顾家庭,解说肯定是少了,不过自己还是在用各种方式参与到体育中,就比如咱们新浪的体育星力量颁奖盛典。”
说着说着,就聊到了国内职业体育发展的问题,办了这么多国际大赛,转播水准、硬件都是世界一流,我们的职业体育为什么就是发展不起来,就是不挣钱呢?
聊到这个话题,老黄显得有些无奈。
“大环境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时间。人民生活水平稳定提高,大家才有更多文化体育消费的需求和可能,归根结底,大家对体育的消费,肯定是在解决基本需求以后才可能考虑的,包括这个文化土壤,也需要时间。”
老黄拿自己举例,他现在就很注重孩子的体育培养,连自己每周都要参与校内外大量的体育活动。
孩子课外的训练比赛多,家长又得当司机又得当啦啦队,车里的后备箱长期都是孩子的装备。
“这对孩子来说不光是培养体魄,也是养成参与体育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最近引发热议的中超俱乐部名称中性化,我也很想听听老黄的看法。
他说:“改名的过程肯定是痛苦的,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大方向肯定没错。具体操作上肯定会有难度,总会有遗憾和不完美,但是总体还是值得肯定。”
中国足球还有戏么
采访黄健翔,怎么能少了足球的话题。
谈到足球,老黄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归化的球员肯定对中国队是有帮助的,而且中国队出线的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提高。但关键是让他们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别国籍一归化,状态和实力也本土化了。”
谈起新时代的国内解说,作为前辈,黄健翔认为工作多了,但是门槛也低了。
他说:“媒体平台多元化了,版权分散了,比赛的数量还非常多,就会有大量解说的工作机会出现。现在能够进入这个领域的门槛已经明显的降低了,这是他们的幸运,但对他们来说,他们不会像过去媒体赛事高度集中的时候,更容易被大家认识和关注。”
“像我们那会儿,比较幸运,大家看球基本都看5套。每周都看我们说球,就很容易被大家关注,比较容易出名,当然了,压力也大。”
现在的解说可能很少能感受到过去一个解说用词的错误,招致全国关注和球迷挑刺儿的情况,这对他们来说某种意义上也是好事。
老黄认为,互联网时代,现在的解说员找比赛信息非常容易,不存在找不到资料的情况。而他们那会儿,在前互联网和互联网初期的时代,信息没那么发达,只能找到一些零碎的资料,靠着自己一点点积累来准备。
最极端的情况,资讯不发达地区的比赛,那真的是除了一个出场阵容啥都没有。当然,那会儿球迷也没处知道这些信息,不会像现在一样给你挑刺儿搞知识竞赛。
问到老黄后面的打算,他说:“希望疫情尽快过去吧,体育能够尽快恢复起来,咱也能在行业内继续发挥余热。当然,跨界我也不反对。”
“黄老师,您还得接着拍”。
导播的一声呼叫打断了短短十几分钟的对谈,我有点不情愿,也不得不让老黄重新回到今天的工作岗位上。
希望下次见到老黄,他身上还有那身精致的腱子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