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没有读过《山海经》的人,也会对《山经》或《海经》中那些三头九尾、人面兽身、非牛非马、不伦不类的怪鸟异兽有所耳闻……这些怪兽会是古人亲眼所见吗?难道古时候真的存在过诸如此类的异兽怪物吗?
学者刘宗迪在其书《〈山海经〉的世界》中,详述这些怪物如何被制造出来——古人如果要用文字记述向人们介绍一种陌生动物的长相,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借人们熟悉的动物形容,说它的脑袋像啥,身子像啥,尾巴像啥……如此这般,就“拼凑”出了形形色色、兼具多种动物特征的异形“怪物”。你也可以如此把一只猫咪变成一只怪物——“有兽焉,其状如虎,人面豹身蛇尾,其鸣如婴儿,其名曰喵,其鸣自呼,养之可以避鼠。”
所以,归根结底是“文化与传统的断裂造就了这些怪物”。这些怪物既不住在深山里,也不住在大海里,更不住在古人的幻想里,而是住在我们与古人之间久远的时光里。
下文经出版社授权转发,内文标题由编者所加。
用《山海经》的办法,你可以把任何动物瞬间变成怪物
人们不禁会问:《山经》既然是一部基于实地调查、旨在服务于国计民生的物产志或博物志,那么,书中那些三头九尾、人面兽身、非牛非马、不伦不类的怪鸟异兽,竟然会是古人亲眼所见吗?难道古时候竟然存在过诸如此类的异兽怪物吗?
其实,《山经》中没有怪物。那些所谓怪物,原本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平常动物,书中那些如同异形般的怪兽,你在今天的动物园、水族馆中大都能看到。比如,上面我们谈到一种见于《南山经》的名叫“鯥”(音“六”)的怪兽,可谓一身集异形之大成。书中对鯥的描述是:
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亦作胁)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鯥明明是鱼,却身形如牛,长着蛇的尾巴、鸟的翅膀,双胁(魼)之下长羽毛,兼具飞鸟、走兽、游鱼、爬虫类动物的特征,是完全违背动物分类学规律的怪物。此物不仅长相离奇,习性也怪异:明明是鱼,却住在山上,在冬天死去,到夏天又会复活。它不仅打破了动物分类的边界,而且还打破了空间(水与陆)和时间(生与死)的秩序。此等与自然秩序背道而驰、格格不入的怪物,似乎不可能存在于现实中,而只能存在于科幻电影里。
其实,这怪物不是别的,就是今天仍能看到的穿山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