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观展”价值,是由其背后的“收藏”品质所支撑的。历史上重要的收藏者几乎都有狂热的气质和执着的意志,否则无法坚持。收藏者的艺术趣味、艺术审美,决定博物馆的艺术水准。因为只有“私人艺术博物馆原汁原味地保留了艺术品的历史和现场语境”,他们活生生的收藏行为,才能最大程度保留艺术原真性价值的可能。鲜活的现场感,才能建立我们观看和审视的路径依赖,我们才能在艺术丛林中,找到那条神秘的林中路。
刘鹏先生新近出版的《原境之魅:欧美艺术博物馆陈列方式研究》,精选了欧美20多座著名的博物馆,以私人博物馆为主,通过“馆藏形成、展览叙事及其与捐赠人意图之间的互动关系”为核心视角的考察与分析,给我们打开了欧美博物馆丰富的建构历史和重要细节。西方艺术收藏沿着私人占有-公共分享的路径,走了数百年。私人收藏并占有艺术之“物”,显然不是最终目的,收藏只是实现价值的初始阶段。收藏带来的快感,对喜爱之物占有的欲望满足,很快会过去。如果把倾其所有得来之物束之高阁,藏之深闺,这个占有之“物”不但失去了活力,还会折损其固有价值。因此,无论是出于炫耀和彰显的目的,还是出于情怀,对这些艺术物予以一定形式的公示,是艺术收藏的必由之路。因为作品展示既体现了收藏者的艺术品位和自信,也是收藏者个人及其家族最高、最体面的荣耀方式。
源于19世纪初、成熟于20世纪中叶的欧美近现代私人艺术博物馆建构,经过了三个重要的阶段。首先是以艺术沙龙和俱乐部实践开始。大约在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欧美一些重要的艺术流派和艺术观念基本都诞生在顶级的艺术沙龙活动中,特别是前卫艺术作品,都是在这里展示并被艺术圈子认可后,走向市场的。如1905-1914年间巴黎著名的“星期六沙龙”,就是一个集聚了世界文艺圈名流的顶级艺术沙龙俱乐部。当时被誉为巴黎艺术推手的斯坦因兄妹,在巴黎花园街27号他们自己的公寓里,做了一个“艺术中心”,成为先锋艺术的“秀场”和媒体发布会现场的最初实践。这些成功的沙龙主人不但要优雅有品位,有良好的艺术感觉,还要适当有些任性,才能破圈,跨界聚合各类人群,并形成自身的俱乐部艺术风格。巴黎花园街27号的居所墙壁上曾挂满了1905-1907年间马蒂斯创作的重要画作,足以证明主人的艺术调性和艺术任性。事实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欧洲文学、艺术、音乐一直是融合发展的,特别是观念上互动和影响极为深刻。巴黎花园街27号也是从一个文学“俱乐部”,转型为艺术沙龙俱乐部的。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前半叶这段历史时期,涌现出大量的私人博物馆,广泛分布于欧洲和北美地区。1906年,只有去花园街27号,才能看到最好、最令人吃惊的现代艺术。下列名单足以证明其艺术地位之高。“罗伯特·德劳内、安德烈·德朗、胡安·格里斯、乔治·勃拉克、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罗杰·弗莱、乔治·摩尔、萨尔瓦多·达利、纪尧姆·阿波利奈尔等”,哪一个都是顶级艺术家。
巴黎花园街27号,因为艺术地位太高,艺术家都想在这儿露脸,“所以屋内墙上,凡是能挂画的地方,都挤满了画作。当时主要是煤气灯照明,光源和辐射区域有限而且不平衡,高光与弱光完全失调,再加上画挂得高高低低,导致有些画作根本看不到,需要另外借助移动照明如火柴和油灯才能看清,这又会带来火灾风险。”尽管当时空间条件限制,艺术作品陈列是杂乱无章的、完全没有质量的观展空间设计与安排,但艺术沙龙的地位依然无法撼动,花园街27号曾是欧美私人现代美术馆成功的雏形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