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2年1月15日,一声男婴的啼哭打破冬日巴黎街头的沉寂,法国地毯商让·波克兰喜得长子,他给儿子取了一个与自己非常相近的名字——让·巴蒂斯特·波克兰,希冀儿子在未来能够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几年后,为了让小让·巴蒂斯特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父亲将他送入了当时的教会学校读书,让·巴蒂斯特在那里接触到改变他一生的艺术:戏剧。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将殷实的家族产业继承权让给弟弟,与十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人在巴黎成立了“卓越剧团”,并给自己取了一个艺名:莫里哀。
400年后的今天,莫里哀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和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他的作品映射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却又能超越时代和地域,在世界各地常演不衰。
一位全能戏剧创作人
在中国,莫里哀大多以喜剧作家的身份为人熟知,但这只是他众多戏剧身份中的一个:他是戏剧演员、剧作家、导演,亦是戏剧制作人、剧团经理人和戏剧革新者。莫里哀21岁时以演员和剧团发起人的身份起家,但出师不利,剧团成立两年后便以破产告终。于是他离开首都,开启了长达13年的巡回演出生涯。在这一时期,他主要以演员、导演和剧团团长的身份展开戏剧活动。
在外省巡回演出13年的经历,让他在城镇村野中接触到各个阶层的人,观察到世间百态,并从民间艺术如法国17世纪滑稽剧和意大利即兴喜剧中汲取精华。莫里哀和他剧团的演员们演过高乃依和拉辛的悲剧,也演过斯卡隆和布斯卡的闹剧,甚至还委约过剧作家撰写剧本。因而,莫里哀最初投身写作的原因很简单:他的剧团需要生存,他的演员们需要角色,他需要向观众呈现新的作品,而不是一遍遍复演过去的剧目。他的剧本写作生涯是以简写长剧并将它们编排在一起汇集成一个系列剧的形式开始的,慢慢地,他开始在剧本中加入一些滑稽剧元素,并大胆运用文本拼贴的手法。那时的莫里哀还称不上剧作家,最多是一个会写点儿小戏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