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画廊周北京本月25日迎来开幕,展期持续至6月4日。以798艺术区的画廊为据点,本届画廊周辐射至草场地艺术区、顺义、国贸等地,主单元将会推出20个本土艺术家与7个国际艺术家个展,以海外交流为目标的艺访单元则覆盖了13个国内外参展画廊。
在界面文化此前的采访中,画廊周北京总监王一妃提到,疫情管控措施放开后,2023年的公共单元将扩大规模。这契合了本届画廊周的主题“易见(visibility)”,这一概念来自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意为将思想视觉化,使万物可见。
本届画廊周公共单元展览“琢面”的概念同样受卡尔维诺启发。在讨论文学结构时,他以火焰和结晶体指代事物的两种完美却又相反的秩序,也代表着公共与私人、物质性与精神性的张力。“琢面”意为不去挫平、甚至有意锐化差异的表面,让事物更多被凸显和看见。
“易见”“琢面”的概念也在启发观众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艺术作品作为可见之“物”,传递的往往是无形的精神,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艺术如何阐述当下的种种现实危机?
从个人回忆到家国历史
在画廊周主单元中,马秋莎在北京公社举办的个展“琉璃厂东街52号”十分特别。马秋莎是出生于北京的80后艺术家,小时候经常流连于“古玩一条街”琉璃厂,在此次展览中,她收集了从世界各地回流古玩拍卖场与店铺的现成品,以及艺术家本人的家传物品、照片与个人肖像,将之汇聚在一个虚构的古玩店橱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