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72岁的“沙漠之狐”

条评论

72岁的“沙漠之狐”

“他会在每处遗址上取点沙子装进瓶子带回来,说自己过世以后就让家人把这些沙子铺在自己身下”。摄制组用镜头记录了伊弟利斯每次装沙的过程,并且猜想他这样做的意义。也许就像当年发掘小河墓地,揭开小河公主棺木的时候,伊弟利斯发现它只有盖板没有底,她是直接躺在沙地上的,在他看来,人来自于什么地方,最后就要回归于什么地方,这是小河人群的信仰,也是他的信仰。

全文8968字,阅读约需16分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伊弟利斯。《由此进入》摄制组供图

新京报记者 刘旻 编辑 胡杰 校对 刘越

每年从大年初三开始的那些天,伊弟利斯·阿不都热苏勒都会在塔克拉玛干的沙子里度过,那里全是寸草不生的沙丘、雅丹地貌和纷纷扬扬的沙尘,沿着未知的干旱河床,或许还有未知的古代人类居址散落在其中。

1951年出生的伊弟利斯是乌鲁木齐市人,他的沙漠生活开始于1979年,此后的43年多里,作为老三届知青、考古队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文物保护志愿者,他无数次仅靠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双腿穿行于坟墓般的旷野,寥无人烟的荒漠,以至于千百年来一直居住在沙漠腹地的达里雅布依人称他为“沙漠之狐”。

在媒体报道中,伊弟利斯是中外学者中进入新疆罗布泊地区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次数最多的人,参与、主持过新疆尼雅、楼兰、小河墓地及克里雅河流域等重大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完成5万多字的学术论文《新疆细石器遗存》。尤其是小河墓地的发掘成果震惊了整个世界,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退休后,伊弟利斯依然坚持每年进出大漠深处,追寻小河人群居住的地方。正如他的同行所说的那样:如果热爱,一辈子也不够。

今年3月,72岁的伊弟利斯带领乌鲁木齐的文物志愿者又一次走进塔克拉玛干,并配合拍摄一部关于他个人考古经历的纪录片《由此进入》,这部纪录片将记录下伊弟利斯重返考古现场时的讲述,他的智慧、以及他对沙漠的无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