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先后在上海、北京巡展的“浮生巴黎——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全球巡回艺术大展”引人关注。罗特列克笔下19世纪末活色生香的摩登巴黎,让人联想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及其贡献者们。刘海粟美术馆前不久落下帷幕的“慕琴生涯”展同样以封面画、插画、漫画、摄影、月份牌等跨媒介展品,从历史深处打捞出于上海视觉文化、商业美术和都市文化有开拓之功的丁悚(1891-1969)。近期久事艺术空间展出的溪文渊作品《土山湾》(2022),将丁悚纳入土山湾画馆一脉,固然有丁悚受惠于画馆出版的教科书的缘由,但丁悚与土山湾更深层的联结是他们都在中国早期西洋画发展及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
丁悚出身本土,从未留过洋,所到最远处没超出江浙两省。早年学画——不论是在中西图画函授学堂师从周湘还是在上海图画美术院(后称上海美专)亦学亦教——他主要依赖临摹的方法。作为地道的本土画家,丁悚如何联通中西?他并未受地域限制而视野狭窄,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身处的上海是一个世界主义的大都市。丁悚收藏的埃尔斯莱作品《触不可及》,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具体地了解丁悚在国外艺术文化的转化以及上海视觉文化建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埃尔斯莱作品《触不可及》
亚瑟·约翰·埃尔斯莱(Arthur John Elsley,1860-1952)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晚期和爱德华时代的著名风俗画画家。埃尔斯莱在世时已声名远播,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经常入选夏季展览及其他美展,更因为他的画作被复制的次数远超同时期其他英国画家。
埃尔斯莱善捕捉孩子和小动物一起玩耍的片断。他的画呈现出理想的童年和家庭生活,总是洋溢着欢快、温馨、俏皮的情致。这样的作品能够为普通人无负担地欣赏,适于印制成明信片、广告、日历、家居装饰画等,也常装点着《伦敦新闻画报》等刊物的圣诞特辑。他的画是印刷公司竞相追逐的宠儿。
1908年,埃尔斯莱以女儿玛乔丽为模特,完成了油画《触不可及》。画中,坐在沙发上的小女孩左手托高幼猫,以免它被围在自己膝下不停想扑上来的三只幼犬惊吓到。《触不可及》是一幅典型的埃尔斯莱式画作,完成的同年底便登上《女王》圣诞号。1913年,其小幅彩色版刊登于《卡塞尔家庭圈子》周刊的创刊号。该作另有其他大幅精致印刷版流行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