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让戏剧的“百花”永远为人民绽放

条评论

让戏剧的“百花”永远为人民绽放

,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25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在广州揭晓,次日,两个奖项的获奖者座谈会举行。奖项与戏剧传承发展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如何发扬“梅花精神”,做好戏剧的守正创新?围绕中国戏剧发展,参与评审的专家、学者和获奖的演员、编剧畅所欲言。

 

  壹 不仅是评奖,还是一场人民群众的戏剧盛宴

  本届梅花奖活动期间,主办方通过一系列惠民活动,邀请部分参与竞赛的演员举办分享会,让戏剧走进老百姓的生活,走入千家万户。通过互联网,打破地域时间限制,让观众通过“第31届梅花奖”官方公众号了解演出资讯,通过演员访谈和活动视频,与终评展演活动同频共振,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走进剧场观看戏剧。

  参加竞演的演员感受到了观众扑面而来的热情。江苏昆曲小生施夏明凭借原创昆剧《瞿秋白》一举夺得本届梅花奖,他激动地说:“每一次演出都能收获观众满满的掌声。这对于我们江苏省昆剧院,对于我而言都是极大的鼓励。”凭借越剧《唐琬》摘得“梅花”的福建芳华越剧院院长郑全说:“梅花奖期间的戏曲氛围特别好,我感觉到戏曲引发了更多人的关注,在观众当中看到了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面孔。”

  评奖期间,广州各大剧场迎来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戏迷,各场演出一票难求,每场终评演出上座率均在90%以上,这充分说明了,好的作品一定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与观众一同看戏的,还有评委。梅花奖的评委与很多奖项不同,他们真正化身为观众,与观众一起看戏、评戏。

  此次梅花奖的评委、中国剧协副主席、梅花大奖获得者冯玉萍说:“作为评委,我们既是阅卷人又是答卷人,还是观众,在半个月的看戏时间中,我对所有作品都有了清晰认识,也从观众的反馈中汲取了今后创作的经验。”

  此次梅花奖的评委、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陈刚表示,以梅花奖为代表的中国戏剧奖项更像一个“场”,强烈吸引创作者和观众。由于梅花奖在戏剧界的重要地位,院团领导和各地政府都在下力气支持演员和编创团队参与竞技,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作的繁荣;而另一方面,评奖竞演也为观众带来了艺术的饕餮盛宴,起到了进一步推广和普及戏剧、培养观众的作用;而就演员、剧作家个人而言,获奖是评委及观众对自己艺术生涯的高度肯定,会反过来助推他们进行新的创作;最重要的是,奖项也为行业指出了创作的高度与方向。

  不论是梅花奖还是曹禺戏剧文学奖,此次获奖的作品都呈现出极高的艺术品质,新晋“梅花”得主们通过演绎题材丰富、体裁各异的剧目,展现鲜明的剧种特色。来自贵州京剧院的冯冠博表示,自己获奖的《阳明悟道》一剧传承近30年,是贵州精心打磨的京剧传承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