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兔神话是古代文明共有现象
兔为卯时之灵,卯时是清晨的5点至7点,这时太阳即将升起,而月亮的光辉还未完全隐退,古人由物喻事,常以玉兔指代月亮,月神之属、丰收之灵。在我国,月兔的形象最早出现在西汉马王堆帛画中。
西汉马王堆帛画中出现的日乌、月兔、蟾蜍等。图据四川博物院“吉祥兔宝——癸卯兔年生肖主题文物展”翻拍 摄影:文康林
不过兔形玉饰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与“月兔”配对的“日乌”(“日中乌”“负日乌”“三足乌”等),在不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有发现,如仰韶文化的负日彩陶、河姆渡文化的双乌负日纹牙雕、凌家滩文化的玉乌负日等。完全可以相信,在西汉马王堆帛画之前,一定有更早的月兔形象待发现。
商代兔形玉饰(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四川博物院藏。摄影:文康林
文献资料方面,将月与兔联系在一起,可溯源至战国时期《楚辞·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学者们对“菟”字的解释有多种,如菟丝草、楚语虎(鲁迅)、蟾蜍(闻一多)、兔等,主流的解释就是兔子。
东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中,常出现玉兔捣药的形象,玉兔或捣药或炼丹,或手持灵芝,出现在西王母、东王公或仙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