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他们为什么能安葬在宋园永远伴随着宋庆龄

条评论

他们为什么能安葬在宋园永远伴随着宋庆龄

在上海的宋庆龄陵园,张乐平墓碑旁是一尊他的塑像:手握画笔,臂拥小三毛。碑下方镌刻他的字:“凡是老树大树都是从幼苗长大的。对每一棵幼苗我们都要精心培育。”陈鹤琴约一人高的黑色碑石上方,为他墓地半身塑像。黑色碑石右侧,连着一块近半米高的黄色玉石,石上刻陈鹤琴去世前3年(其米寿之际)书写的字:“一切为儿童”。任德耀墓地矗立着一块坚石人像,沉思的长方脸,天庭饱满,额眉微蹙。碑前是中国福利会主席黄华题字:儿童戏剧的拓荒者。


张乐平、陈鹤琴、任德耀在宋庆龄陵园的墓碑

当年,宋庆龄慧眼识英才,带领他们为苦难的中国孩子,共拓一条条生存发展的路。

三毛是全社会最心疼的“娃”

三毛漫画,始由张乐平在1935年以一个上海弄堂顽童的形象表达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挞伐。1937年淞沪会战后,张乐平到十余省市宣传抗日救亡,并以抗战前线经历作《三毛从军记》。抗战胜利后,上海遍地流浪儿,处境艰困,张乐平又以忧思、愤怒、同情与慈爱作《三毛流浪记》。许多上海市民“与三毛同忧乐”,打开每天报纸,先要看报纸上连载的三毛——“三毛今天做什么?”


张乐平的三毛画作

1948年,《大公报》将《三毛流浪记》结集出版,大受欢迎。宋庆龄闻知,有更深思考。她给王安娜写信:“我喜欢三毛的漫画。希望你能恳请埃迪(中国福利基金会会计汪海清)为我代买6本,我想寄给国外的小朋友。”又请冯亦代夫妇与张乐平联系,拟举办三毛原作展览会,举行义卖,以筹措资金,“救救三毛,救救(全社会)流浪的孩子”。

这时的张乐平在哪里?在嘉兴。到嘉兴,一是因为《三毛流浪记》发表后,引社会注目,他住上海闹市区,会受干扰;二是当年上海物价高,生活压力大;三是张乐平正染肺病,对嘈杂环境不适。1947年,张乐平夫妇搬出上海金陵东路江西南路三楼居所(“三毛漫画”出生地),带孩子们一起迁往嘉兴。嘉兴房租低,除两上两下的房子,还有一园子,三户人家共用一方天井。如此,家庭开支节省,他又能专心画画,并静卧养疴。闻宋庆龄召唤,张乐平一口允诺,还制定展览计划,“在一个月内赶画30幅三毛水彩画,供展出期间义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