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宏大的史前城址、数量惊人的陶器和陶塑、雕琢技艺精湛的精美玉器……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的石家河遗址,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等级最高、延续时间最长的史前聚落遗址群,是展示长江文化的重要遗存、揭示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核心遗址,也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珍贵实物。
石家河遗址被发现于上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进行了持续近70年的科学考古,一步步深化了对于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认知。
神秘面纱逐步揭开
1954年冬,天门、京山两地联合修建石龙过江水库干渠,开挖至石家河镇地段时,大量石器、陶器现身,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次年初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来到天门,对干渠施工沿线遗址点进行抢救性发掘,石家河遗址考古的帷幕由此拉开。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市博物馆联合组建石家河考古队,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大型史前古城——石家河古城初露峥嵘。
“石家河古城的发现是石家河遗址考古的一个飞跃。”石家河遗址管理处副主任徐同斌介绍,石家河已确认遗址分布面积达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4平方公里。考古研究表明,距今约4800年前,这一地区人口规模达3万左右,是史前全国五大都邑性城址之一。城内功能分区明显,有生产区、生活区、墓葬区、祭祀区等,城市功能较为完备。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方勤介绍,石家河遗址考古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发现了被称为“中华第一凤”的石家河玉器——团凤;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成果是确认了石家河城的存在;第三阶段从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至今,尤其是2014年至2019年,发现、确认了谭家岭城址、印信台大型祭祀区、谭家岭高等级玉殓葬、三房湾专业制陶作坊等重要遗址区。“这些发现,为深入了解石家河遗址群的宏观结构与组织分层提供了坚实支撑,进一步揭示出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专业化与社会分层化的总体趋势。”方勤说。
今年3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石家河遗址最新考古成果,首次确认石家河古城由内城、城壕(护城河)和外郭城构成,总面积348.5万平方米,是长江中游同期最大城,与长江下游的良渚古城规模相当。同时,水利系统的新发现,深化了对长江流域距今5500年至3800年城市规划和布局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