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王阳明如何能让曾国藩、张居正等推崇备至?

条评论

王阳明如何能让曾国藩、张居正等推崇备至?

一直以来,王阳明都是偶像般的存在,他的粉丝来头也不小,像曾国藩,张居正,梁启超等等,甚至包括日本维新领袖西乡隆盛。

为什么王阳明会如此受到人们喜爱?因为王阳明简直是个完美的人。

《左传》中提到人有“三不朽”,分别是立德、立功、立言。我们再来看看王阳明,首先他办学堂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这是立德;其次,王阳明曾多次平定叛乱,康有为曾评价其:大儒能用兵者,惟阳明一人而已。这是立功;而王阳明创立的“心学”学说影响力之巨大就不用赘言了,他的“心学”与当时盛行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这是立言。

有人说,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只有孔子、王阳明,再加半个曾国藩。严格来说,真正做到了三不朽的只有王阳明一个人。

01

他一生坎坷且传奇,

童年时贵人语迟,五岁始能语;

青年时屡次落第,格物穷理;

中年时遭人陷害,远躲僻壤;

复出后挽危局于即倒,拯救明王朝;

老年时教书育人、桃李天下;

一辈子都在同病魔、同精神、同环境、

同自己的“心中贼”搏斗。

据说王阳明直到五岁仍未开口说话,他本来叫“王云”,后来祖父替他改名为王守仁后,王阳明才开始讲话。

二十四岁那年,王阳明参加会试落榜。同落榜的人嚎啕大哭,王阳明却说:你们以落榜为耻,而我以落榜动心为耻。在他看来,人生本就是修行,科举只是修行的一步,即使这步落空了,他还有下一步要继续。

1506年,高中进士的王阳明直言进谏,得罪了刘谨,被贬龙场。

但恰恰在那里,王阳明潜心钻研心学,终于在一个晚上大悟:心即理,吾性自足。这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02

虽然王阳明现在受到许多人的追捧,但在当时,骂他的人恐怕比推崇他的人多太多。王阳明所处的时代正是“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候,他的“心学”和理学对着干,在当时简直就是异端。

“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也就是从外部事物中追寻真理,终极真理就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只要每日格一物,便能由量变到质变,悟出真理。

王阳明年轻时也十分相信“程朱理学”,也学着去“格物致知”。但在格了一个月的竹子之后,不但没有悟出什么,反而病倒了。这也就使王阳明渐渐怀疑“程朱理学”,最终开创了“心学”。

王阳明提出:寻求真理,要回到自己的内心,把内心的真理挖掘出来后再扩充到万物,这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还有一个十分大的差别,那就是对待“知”和“行”的看法,理学讲究先知后行,而王阳明认为理学将“知”与“行”隔断了,这样不对,应该要“知行合一”。

什么叫做“知行合一”呢?知道和做到其实是一回事,知就是行,行也就是知。只要你知道了就一定会做到。但有时候有了做坏事的念头,但并没有实施,这又算什么呢?王阳明会告诉你:“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也就是说,只要你有了作恶的念头,你就已经做了。

王阳明的“四句教”很大程度上概括了心学的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句话的意思是:

人的内心本来是十分纯粹的,没有所谓的善恶之分,但一旦有了意念,人的内心就会出现善恶的念头,只有依靠“良知”,才能分辨善和恶,只有通过格物,才能去掉内心恶的念头。不断修炼内心,人才能成为圣人。

明清以来有几人,读不尽的王阳明。

水煮君今天为大家介绍的《王阳明全集》是依据民国二十二年万有文库本《王文成公全书》为底本,并参考旧刊其他个版本,进行繁简转化、编辑成立而成,充分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和研习习惯,同时结合并吸取最新收集整理的王阳明文稿、资料及研究成果,亦参考比对了近年来其他版本的王阳明文集。

本版《王阳明全集》分为语录、文录、别录、外集、续编、年谱、附录等七个部分,

同时收录有王阳明门人弟子、同僚、友人及历代文人学者所撰写的有关王阳明本人及著作的文章。

这些文字或生动再现了王阳明其人其事,或饱含对恩师的孺慕之情,或严谨中肯地评价了王阳明著作及思想的起转传承,对于研究王氏学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这本《王阳明全集》特别将此类文章编辑整理,置于各卷章节之首,以供读者参照阅读。

这也是此次编辑出版不同于以往版本的最大特色。

本版《全集》全部采用现行标点断句标示;夹注、旁注采用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加以区别,给读者更好的阅读体验,方便读者理解。

快来跟水煮君一起读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