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350年余音绕梁 听文物“唱”一出好戏

条评论

350年余音绕梁 听文物“唱”一出好戏

2023年5月,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北京市演艺服务平台首次推出15家演艺空间培育项目。9月,“中国戏楼活化石”——正乙祠戏楼入选了该项目,获得了市级层面针对演艺空间的培育支持。

2022年4月19日,正乙祠戏楼重新开张迎客。自此,六百余年的昆曲与三百五十年的“史上第一座”整体木结构室内剧场在正乙祠“正式合体”。正乙祠戏楼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的演艺空间,在演艺内容、舞台表演形式以及文化体验等方面深度还原中国传统戏曲的原本生态及美学。

戏楼350年,邀您再“遇”正乙祠

从南新华街拐进前门西河沿街,向前走不到500米的右侧有两只石狮子守着一座府邸,抬头便看到正中间黑色牌匾上五个金黄色的大字——“正乙祠戏楼”。

正乙祠戏楼供图

正乙祠戏楼供图

走进戏楼,便是一方小庭院,屋舍从中间厅堂向两侧扩展,左右对称小天井,绿色窗格、红色柱子、彩色梁枋。

正乙祠戏楼供图

正乙祠戏楼供图

推开中间厅堂的门走进去,光变暗了,正前方两层戏台与厅堂融为一体,戏台两侧窗格切分着外面的阳光,照亮了戏台,可以看清戏台二楼牌匾金字“正乙祠戏楼”、屋顶与戏台边缘的彩色梁枋、金箔墙以及两侧台柱上的一幅对联,纯木质古建筑散发出木头清冽、陈旧的味道。

正乙祠戏楼供图

正乙祠戏楼供图

 

 

“‘八千觞秋月春风尽消磨蝴蝶梦中琵琶弦上,百五副金樽檀板都付与桃花扇底燕子灯前’台柱上这幅对联里有四出昆曲戏——《蝴蝶梦》《琵琶记》《桃花扇》《燕子笺》,这能证明正乙祠戏台就是为昆曲而建而生的。”北方昆曲剧院导演、正乙祠戏楼总经理张鹏说。正乙祠戏楼有350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纯木结构戏楼,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整体木结构的室内剧场,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

“百戏之祖”昆曲是正乙祠戏楼建立之初的开场戏,谭鑫培、程长庚、梅兰芳等众多梨园泰斗和名角曾在此驻场表演。这个古戏楼350年里见证了京剧的诞生与成为“国剧”的全过程。2019年,正乙祠交由北方昆曲剧院管理运营后,成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与物质文化遗产“古戏台”融为一体的演艺空间。

正乙祠戏楼供图

正乙祠戏楼供图

站在历史长河中远望,古老的正乙祠戏楼不是新演艺空间;但站在当下回溯,它却是带来新颖观演体验的古戏楼。走进胡同里,四合院内,厅堂中,古戏台下,历经三百五十年时光流转,戏台依旧,名伶传承,迎来送往一波又一波台下看戏的人。

《狮吼记》剧照(正乙祠戏楼供图)

《狮吼记》剧照(正乙祠戏楼供图)

如今,正乙祠戏楼不仅仅具有古戏台的文物价值,回归传统戏曲原本生态,保持中国传统“高品质”艺术审美是正乙祠戏楼的主要定位。另外,不断探索与古今中外的碰撞,用更灵活、自然的方式传播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也是正乙祠戏楼的演艺空间定位。

“我们不介意碰撞,中西方、现代古典结合的(内容)都可以,但归根结底要保持高品质、高水准的传统戏曲艺术审美。”张鹏说。

新旧交融:听一场“大戏”如梦初醒

正乙祠戏楼从舞台表演形式到演艺内容类型再到文化消费体验还原传统戏曲生态,为观众打造在古戏楼看戏的“沉浸感”——一场戏曲情思惆怅怏然,曲唱尽,无半分喧哗,时过良久,台下人如恍然初醒,惊破一场好梦。

正乙祠戏楼供图

正乙祠戏楼供图

正乙祠戏楼带着“敬畏”前行,不断探索传统与现代不断融合的演艺空间。“用心呈现品质的内容是我们对这个350年的古戏楼的敬畏,也是敬畏我们的观众。”张鹏说。

在舞台表演形式方面,正乙祠致敬传统表演程式,还原了传统戏曲戏台厅堂“沉浸式”演出体验。中国传统戏曲中的“四功五法”的表演程式,也就是“唱”“做”“念”“打”以及“口法”“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是在传统戏台“三面观演”的表演环境下形成的。“戏楼或戏台这种三面观演其实就是最早期的沉浸式表演,古人玩儿的就是沉浸式,在厅堂里近距离表演。”张鹏说,如今在“一面观”剧场中表演的传统戏曲其实是不符合原有表演程式,打破了戏曲原始的味道。正乙祠戏楼基于古戏楼表演环境还原了传统戏曲艺术生态和审美。

正乙祠戏楼供图

正乙祠戏楼供图

另外,正乙祠戏楼在坚持传统戏曲审美的基础上,也在舞台技术上加入了现代高科技手段丰富舞台声光效果,融入了现代化的声光电等具体技术。例如,舞台看起来虽然是三百多年的戏台,但是隐藏了高清投影、多媒体等舞美技术,在剧目需要使用的时候会出现。

正乙祠戏楼供图

正乙祠戏楼供图

演艺内容方面,正乙祠在致敬传统戏楼戏曲演艺生态基础上创造新内容,主打高端、高品质、高雅艺术,为优秀艺术家提供交流的场地。

“我们这里上演的剧目是有门槛的,我们的定位是高品质内容,来我们这边表演(的艺术家)也都是各领域名家。另外就是他们的演出内容一定要与戏楼‘气场’吻合。”张鹏介绍道,戏楼无论是原创的剧目还是传统的剧目,都要在高品质的前提下与古戏楼的“气场”契合。例如,《正乙祠·柴亮中西浪漫的对话》小提琴专题音乐会上既有西方经典曲目,又有中式曲目《梁祝》。正乙祠策划了演奏《梁祝》时加入昆曲演员的表演,使瞬间整个场景与戏楼融为一体。“即使尝试其他艺术形式,也要和戏楼吻合,不能生搬硬套进戏楼,这个‘场’不能破,不能非常突兀。”

《正乙祠·柴亮中西浪漫的对话》剧照(正乙祠戏楼供图)

《正乙祠·柴亮中西浪漫的对话》剧照(正乙祠戏楼供图)

2022年4月19日,正乙祠戏楼重启后,从开幕驻场戏“正乙祠版”《天官赐福》到观其复版《墙头马上》《怜香伴》;再到“重启一周年”之际,策划涵盖了民乐《古琴·高山流水》、昆曲《怜香伴》《狮吼记》、京剧《惜·姣》、舞剧《幻茶谜经》、古典乐《冯满天阮咸音乐会》等多种门类多元剧目的演出月。正乙祠戏楼用多元内容为前来拜访古戏楼的观众展现传统戏曲舞台的魅力,打造“古戏楼看戏”的独特时空交融感。

舞剧《幻茶谜经》剧照(正乙祠戏楼供图)

舞剧《幻茶谜经》剧照(正乙祠戏楼供图)

在文化消费体验方面,正乙祠戏楼重视观众体验感。从进门检票到观戏再到离场,正乙祠戏楼通过不同的仪式感还原古戏楼看戏的氛围感,使得每位观众在不同阶段收获不同的感受。例如,进场时会敲三下罄,“当当当……”的声音会让观众逐渐静下来,进入观剧的状态。另外,戏楼会为每个观众定制纯手工压制的银票,以及带有戏楼logo精致的卡片和信封,并且也会为前来表演的艺术家定制印章。每位观众集满十个艺术家印章便可免费观看任意一场演出。

正乙祠戏楼供图

正乙祠戏楼供图

“戏楼的演艺空间场地很小,两层楼一共900多平米,130个座位。我们能接待的观众数量有限,希望每位来观看的观众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看完发自内心对中国传统戏曲有一种自豪感。”张鹏说。

正乙祠戏楼供图

正乙祠戏楼供图

北京中轴线上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扇窗”

“正乙祠始终尝试把传统的戏曲文化基因影响到任何艺术形式,戏曲其实是被现代剧场所改变了,但是古戏楼能不能去改变其他艺术形式?”张鹏在谈及正乙祠戏楼与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时非常自信,他相信正乙祠戏楼一以贯之的高品质、高端、高水平剧目制作能为更多人敲开传统戏曲“这扇门”,让他们爱上传统戏曲。

正乙祠戏楼供图

正乙祠戏楼供图

未来正乙祠戏楼将接入直播平台。据张鹏介绍,目前计划采用固定直播的方式,通过荧幕投影过往剧目表演片段配以精彩讲解,为更多国内观众展示正乙祠戏楼古建筑作为文物的价值。另外,正乙祠戏楼继续加强对外传播,依托位于中轴线一侧优越的地理位置,积极与周边丰富旅游资源联动,力争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代表性“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