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11月13日至14日,2023世界剧院联盟大会暨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成功举办,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共同繁荣,谱写崭新篇章。
作为由中国国家大剧院倡议发起,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际性、专业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世界剧院联盟目前已有来自全球五大洲19个国家的30家艺术机构加入。近年来,世界剧院联盟建设蓬勃发展,联盟会员在艺术生产、艺术普及、交流互访、国际论坛等领域达成多项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作为世界剧院联盟框架下的“三大论坛”之一,2023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以“致远谋新·共享共生”为主题,围绕“音乐美育与观众拓展”“新力量、新作品——交响乐的当代愿景”“打造共创增量的艺术平台”3个议题展开讨论。来自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187家国际艺术机构的300余位长期关注和支持文化事业的各界代表会聚一堂,平等交流,协商合作,聚焦行业热点议题,共话全球交响乐事业新发展、新挑战。
11月14日,2023世界交响乐北京论坛成果《北京共识》在论坛闭幕式上正式发布。《北京共识》强调,世界剧院联盟成员将共同推进全球交响乐在新语境、新格局下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交流互鉴。
王宁(世界剧院联盟主席、中国国家大剧院院长)
交响乐是推动文明进步的独特力量,是增进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是增强城市魅力的重要元素,是提升公众素养的重要方式。搭建好交响乐与观众之间的桥梁,才能不断吸引和拓展新观众群体;搭建好艺术家与舞台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发掘和培育新人新作品;搭建好各机构间交流合作的桥梁,才能打造和拓宽合作新平台。希望全球交响乐同行坚持深化交流,用好世界剧院联盟平台,建立深层次、规范性、常态化的沟通、合作机制;坚持普及教育,建立全球交响乐普及教育的资源库,广泛开展线上线下艺术普及教育活动;坚持守正创新,共同策划组织国际音乐赛事,发现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音乐人才,打造专属品牌项目;鼓励创建“艺术+科技”新场景,利用数字化方式扩大和传播交响乐艺术。
马丁·恩斯特伦(瑞士韦尔比耶音乐节创始人及总监)
一场成功的古典乐音乐节不仅给城市带来美好,还能为地区带来好声誉、刺激当地经济发展。世界各地音乐节数量众多,有5个音乐节是以教育、传播为主的,韦尔比耶音乐节就是其中之一。它在培养有抱负的青年音乐家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中国也应当打造领先国际的古典乐音乐节,让世界各地的音乐爱好者有机会去发现中国新一代艺术家。
俞峰(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中央音乐学院近几年始终致力于多维度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率先成立“音乐人工智能与音乐信息科技系”,组建国际化高精尖团队,培养了一批音乐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人才。同时,学校为了锻造新时代德艺双馨青年艺术人才,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师计划”,通过选留优秀毕业生,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扎实开展文艺教育和服务,让学生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活跃在世界各个舞台上。
保罗·穆勒(德国慕尼黑爱乐乐团执行总监)
想要吸引年青一代观众,不仅要通过作品、受欢迎的艺术家,还需要艺术节这样整体包装推出的项目。年轻观众可能不那么愿意买长期套票,所以我们要针对他们改变销售策略,增加单次票购买的营销,培养新的客户群体。我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让大众重新走进剧院来看现场演出。
米歇尔·奥利尔(法国广播电台及其乐团音乐和 制作总监)
法国广播电台对创作一直都非常支持。近年来,面对技术和社会潮流的挑战,特别是人工智能,我们正重新思考创意行为、作品的地位和作用。今天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支持创作者。我们需要找到新的方法来维护我们的使命,保护创造力,反对艺术的标准化。
任小珑(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总经理)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诞生成长,是新世纪中国交响乐发展的缩影。10多年来,我们披怀虚己、研精毕智,找到了适合自身、具有特色的理念和道路。“披怀虚己”就是“抛开虚妄的自尊,摒弃文化的成见,开敞胸襟,虚怀若谷,真诚地学习他人、取长补短”。做不到披怀虚己,便无从谈论交响乐文化的交流互鉴、共生共荣,更难以担负交响乐文化火尽薪传的职责。这正是所有交响乐从业者共同的历史使命。
詹姆斯·威廉姆斯(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总经理)
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旨在通过管弦乐丰富群众生活,并以强大的包容性,欢迎观众以任何形式,在任何时间、地点与我们相遇。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舞台上,我们都致力于推动交响乐艺术的发展和全新创造力。乐团超过55%的收入来自票房,观众不仅是主要收入来源,更是艺术灵感的源泉。因此,吸引新观众,并增强现有观众信任度尤为重要。
丹尼尔·加蒂(指挥家)
乐谱是伴随音乐家一生的寻宝地图。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艺术家在不同时间段演奏同一作曲家的作品也会不同。对我来说,打破常规是一种智慧。我认为循规蹈矩会扼杀音乐,为此我们需要观众的支持。我希望在聆听音乐会时,观众能够敞开心扉去接受可能让他们感到震惊的演奏版本,了解到我们在努力让音乐会上的每一刻都充满活力。
扬·沃格勒(德国德累斯顿音乐节艺术总监)
北京观众绝对是我们在世界各地见过的最好的观众,不仅因为他们热情,更因为他们年轻。2022年,我们把一些古典作品进行重组,复原了瓦格纳时代人们使用的一些乐器,让年轻歌唱家在一些地标性建筑内进行展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未来,我们将会通过爵士乐、流行乐甚至摇滚乐来吸引新的观众群体。我们必须向亚洲、向中国学习,并把这里的音乐之声传递出去。
睿恩德(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和金梅尔表演艺术中心执行总监)
费城交响乐团与金梅尔表演艺术中心合并后,目前拥有并运营3座建筑、9个表演舞台。我们始终在密切研究新的观众模式,并积极采用网络营销策略,演出内容覆盖音乐剧、喜剧、爵士乐等,不断探索更多可能性。在美国,我们呈现的百老汇演出仅次于纽约。根据数据研究显示,20%的新购票观众都是通过百老汇演出观众群体转化而来的。
爱德华多·门德斯(委内瑞拉国家青少年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教育系统执行总监)
在委内瑞拉,年轻艺术家的崛起引发了音乐界的文艺复兴,他们渴望打破传统的界限,探索新的声音、流派和合作。他们将交响乐作品与拉美音乐元素以及现代音乐流派相结合,打破了壁垒,吸引了更多听众。
亚历山大·施坦贝格(奥地利维也纳爱乐乐团副团长、小提琴家)
维也纳爱乐乐团和其他的交响乐团有两点主要区别:第一,我们是一个自治的机构,每3年举行一次选举。第二,我们没有首席指挥。这样的体系、制度欢迎所有重要的指挥家作为我们的客座指挥家。因为这种客席指挥系统,我们的音乐也更加多元、多样。展望未来,在2024年我们还会再回到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陈光宪(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的交响乐事业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和两次低潮。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及音乐等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交响乐事业得以飞速发展。时至今日,交响乐在我国再也不只是曲高和寡的小众艺术门类,即便是普通人也渐渐开始习惯在年末新岁来临之际走进音乐厅聆听一场跨年交响音乐会,享受辞旧迎新的仪式感。
加里·金斯林(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团长兼首席执行官)
纽约爱乐乐团一直致力于培养年轻音乐家。早在10年前,纽约爱乐乐团就已经与上海两所知名艺术机构联合创办了上海乐队学院,并共同培养中国音乐学生,他们将是加入世界各地交响乐团的下一代新生力量。正是在过去合作的基础上,上海交响乐团与纽约爱乐乐团联合委约的作品《上海!上海!》于近日成功首演。跨文化合作对我们共同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
许忠(中国上海歌剧院院长)
所谓“共创”,虽然字面的含义指向的是共同创作或者共同创造。但其背后,不仅是多方资源的整合,跨界破壁的合作,平台与模式的优化与磨合,人才、技术、创意、生产、经营、管理等多元维度的联动,还有责任、风险、压力的共担,与新资源、新机制、新市场、新生态、新成效的共享。而这些“增量”也恰恰是我们谋求“共创”所希望的收获。
尼姆·雅尔维(指挥家)
对于指挥来说,我们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什么是正确的?你必须永远都知道自己要去创作,让你的大脑忙起来,去思考节目的编排,充满对音乐的热情和热爱,你还需要知道在技术层面上怎么去指挥。只有这样,所有的因素才能交融起来促成你的成功。
赖嘉静(中国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助理指挥)
作为一名艺术从业者和教师,“音乐美育与观众拓展”这一话题非常贴近我的个人生活。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经常会举办面向乐迷的公开排练和交流会,在今年乐季开幕式上,有一位乐迷曾询问我们乐团:你们是否有计划对乐迷进行培养?这些现象表明社会对美育的需求是极大的,我们作为艺术家应该要满足这样的需求。
道格拉斯·贝克(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威尔音乐学院艺术家培养项目总监)
作为具有教育和社会影响力的音乐机构,我们为初露头角的青年音乐家创造机会,促成他们与美国顶尖交响乐团首席、演奏家和顶级爵士乐大师一起训练、同台演出。我们对精彩演出片段、大师班及研讨会进行记录,并在社交平台进行分享,这一举措是我们对开发数字资源的持续努力,也是我们教育使命的一部分。
陈智敏(中国广州交响乐团副团长、广州青年交响乐团团长)
广州青年交响乐团是国内首个由职业交响乐团建立并管理的青年交响乐团,成立之初就以职业乐团的管理模式来训练和管理。通过这一项目,我们希望不断提升民众对于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如大提琴家马友友所说,我们培养的不是未来的音乐家,而是音乐爱好者。希望通过这一平台培养更多年轻人走进音乐厅、走进乐团,尝试通过加入音乐演奏,提升他们对音乐的兴趣爱好。
郭兆龙(新加坡交响集团总裁)
据统计,我们观众的平均年龄是40岁至42岁,这对我们而言是非常好的消息。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交响乐中,体验交响乐的乐趣。艺术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人们学会欣赏美。艺术教育对于整个社会也非常重要,通过团队协作培养合作精神,提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力。美美与共,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和平、更加美好。
刘晓禹(钢琴家)
在当代社会,音乐审美往往是被忽视或被视为次要的方面。这可能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有关,人们注重音乐的实用性和功能性,而非音乐的审美特性。我认为人的审美能力有部分是与生俱来的,但更多需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这三种主要途径的审美实践培养出来。在未来,我们要用多元的眼光去看待世界,音乐家的创作需要打破边界,音乐审美教育的边界同样也需要被打破。
马塞洛·洛佩斯(巴西圣保罗交响乐团执行总监)
提到观众拓展,我们会在圣保罗的乡村举行音乐会,这是一个很大的舞台。我们会把音乐家分成两组,在不同的城市和乡村进行表演,让音乐惠及更多观众。我们写了多部关于巴西音乐的小说免费向观众分发,用这样的方式来记录音乐,让音乐爱好者可以接触到音乐。近年来,我们还通过广播和视频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播音乐会,吸引更多的观众。
大卫·皮卡德(英国BBC逍遥音乐节总监)
近年来,我们大力探索如何发展新的观众群体。BBC逍遥音乐节作为国际最重要的音乐节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还代表了古典音乐走向大众的新理念。在这里,古典音乐不再被视为高端的艺术形式,而是成为每个人都能享受的文化活动。观众只需要8英镑价格的门票,就可以观看一场古典音乐会。我们希望能给每位观众留下关于古典音乐的美好记忆。
吕思清(小提琴家,青岛耶胡迪梅纽因学校校长)
新科技让交响乐与时俱进,2020年,央视文艺频道召集40位全世界各地的中国音乐家,录制播出了经典作品《红旗颂》,当时采取了新的科技手段演绎,是音乐把我们连接在一起。我自己也是新科技、新平台的受益者。在国家大剧院线上系列演出中,我的独奏音乐会每一场都有将近3000万的播放量,因此我觉得新科技对于传播和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周宇(中国交响乐团党委书记)
推出新时代作品是中国交响乐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交响乐团一直矢志追求的艺术目标。在2024新乐季,除了《岁月交响·和平里》的第二套新创作品问世,我们还将委约创作交响乐新作,并承接《长江大合唱》的创作组织工作。中国交响乐走出去同样是未来艺术工作的重点。国交即将开启澳大利亚巡演,在悉尼歌剧院等地演出《梁祝》《瑶族舞曲》等中国经典作品,让更多外国观众感受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苏菲·加蕾斯(澳大利亚墨尔本交响乐团董事总经理)
墨尔本交响乐团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公司之一,共有500多名长期和临时的音乐家以及艺术工作者,同时还有140多名志愿者,通过音乐语言带给观众高品质的文化体验。过去几年,我们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数字在线产品,并通过数字平台与全球观众互动。同时,我们也很荣幸在数字领域跟中国国家大剧院进行合作。
约翰内斯·诺伊贝特(法国国家交响乐团总经理)
数字时代给交响音乐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我们乐团正在积极采用一些新的技术,如杜比全景声和音乐会流媒体,为传统音乐注入新元素。数字化技术为音乐带来了快速发展,我们也积极倡导将交响音乐融入大众生活。在东京和巴黎奥运会交接仪式中,使用了多轨录音与现场演奏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音乐体验。总体而言,我们相信新技术为音乐创造了更广阔的可能性,并鼓励大家在日常工作中融入这些创新,以提升音乐质量。
李心草(中国音乐学院院长、中国交响乐团首席指挥)
中国音乐学院通过强化实践教学,培育了艺术院团的后备力量,学院致力于非遗传承与红色音乐文化发展,赓续红色革命文艺精神。未来,中国音乐学院将持续加强与国家大剧院以及国内外艺术机构、文艺院团的交流与合作,以交响乐为媒,创新艺术院校人才培养实践机制,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中国的民族管弦乐团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为交响乐的传承创新和融合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马丁·卡林福德(《留声机》主编兼出版人)
20年前,我在《留声机》杂志工作,发现实体杂志销售困难。随着网站的兴起,我们拓展了在线订阅,吸引了年轻读者。社交媒体对我们至关重要,我们与音乐家合作,每周推出专辑,并在YouTube、DDTV等平台传播,并且关注与苹果音乐结合的企业资讯,为国际音乐杂志提供现场音乐体验,尝试不断拓展新领域。最近在探索新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每周现场音乐的重播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王纪宴(古典音乐评论家和研究者)
“打造共创增量的艺术平台”这一话题,对于任何一家交响乐团、艺术表演机构都非常重要。在我们探讨这个主题时,无论是那些有着悠长历史和辉煌成就的乐团,还是一些年轻且发展迅速的乐团,都会从不同的角度带来非常珍贵的经验。今天,我们与这些团史、文化背景上不尽相同的艺术机构进行交流,必将在“打造共创增量的艺术平台”这个问题上有所启发和收获。
安德烈·格雷米耶(美国克利夫兰管弦乐团团长兼首席执行官)
音乐具有独特的能力,既可以建立联系,也能够唤起无法言表的情感,特别是人类跨越国界的共通情感。这一信念是我们国际巡演的核心:通过伟大的音乐建立起持久的友谊,并激励代代艺术家传承延续。交响乐的世界从未如此之大,也从未如此之小。“大”来自受众不断扩增,“小”源于分享音乐越来越容易。我们以此为机遇发展数字及流媒体平台,让人们在千里之外既能观赏演出,也可了解乐团的发展历史。
托马斯·施密特—奥特(德国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总经理)
2023-2024演出季中,我们推出了一项新规——演出女性作曲家的作品并增加女性演奏家的参与度。500年来,一批伟大的女性音乐家留下了宝贵的音乐遗产,但鲜有留名。我们希望做出改变,让这些完全被忘记的女性音乐家重归大众视野。为此,我们策划推出系列演出,进行相关推广宣传,并邀请资深乐评人对每场演出进行阐述点评。这些举措不仅能为观众带来不同视角的解读评析,更能增强人们对女性音乐家的熟悉度。
曹彦(中国西安交响乐团及合唱团首席执行官、西安爱乐剧管董事长)
我们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合作,举办了很多有趣的、富有创意的音乐会,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乐团。我们也在通过进社区、学校和企业来做艺术普及,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去推广艺术,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今年5月,我们已经开启了第二个综合剧场,并成立了爱乐乐团。我希望有更多的交响乐观众能够走进来,也愿意和同仁们建立深入合作。
朱莉·金(美国纽约爱乐乐团副团长)
纽约爱乐乐团历史悠久,未来发展充满着机遇和挑战。我们希望通过和其他机构进行战略性合作,让更多人能听到我们的节目。此外我们也在开发媒体战略合作伙伴,这是一种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需要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并且有共同的目标,帮助乐团扩大影响力,获得新的受众、新的资金来源和新的合作机会。通过资源整合创造出更加新颖的艺术平台,让更多的人获益。
达尼卡·马克西莫维奇(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爱乐乐团艺术策划和项目经理)
作为塞尔维亚重要的音乐团体,多年来,贝尔格莱德爱乐乐团通过与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合作,共同进步和学习,展现文化的多元性。比如,新年庆祝活动就是一次多元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契机。我们曾在演出中用到了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为乐团带来了全新的、不一样的呈现。音乐是一种全世界共通的语言,能够实现精神上的共融和共情,让不同文明之间开展对话和交流,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合作的机会。
阿斯亚·拉东吉奇(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爱乐乐团艺术策划和项目经理)
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促进社会交流和发展的力量。通过音乐,我们可以增进互信、跨越地域、传递友谊。正如此前我们发起的“贝多芬马拉松”项目一样,不同国家的交响乐团共同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向全世界发出友谊与和谐的信号。期待我们一起去感受音乐的力量,通过音乐去创建更多的“联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李志祥(中国国家大剧院副院长)
交响乐是沟通世界的语言,是超越文化差异、克服地理阻隔、联结心灵和力量的重要文化纽带。积厚流广、辉光日新,根植沃土传承富饶多彩的交响乐瑰宝,面向未来谱画交响乐的新时代、新发展、新成就,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和使命。中国国家大剧院愿与来自国内外的交响乐同行凝聚共识、互学互鉴、交流合作、共同繁荣,携手打造世界交响乐持续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搭建更加广阔的舞台、注入深厚持久的艺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