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特别是在学生阶段,老师们很爱描绘未来的景象,内心里对年份数字不断+1是颇为兴奋且期待的;
但自从年纪稍大一些,年份更替带来的感觉成了咯噔一下。时间不可阻挡地流逝,成了一件令人感到恐惧的事。
人类行为的多样性,有时就是因这份恐惧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古有帝王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今有数字生命永存之说;求不得名垂青史,退而其次的遗臭万年未尝也不是一种“选择”。
在对抗时间这事上,人们可能只找到了一项能跨越长河的办法——记录。
记录这个词,能容纳下写作、绘画、雕塑……也因为它的存在,我们仍能读到千年前的故事与思想,古往今来多少人物跃然于纸上,鲜活于脑海。
不过话又说回来,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记录,又有多少呢?终究是极少数人能选择的方式罢了。
对于更多人来讲,丰富生命的广度、增长其厚度,是个无奈也是幸运之选。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一群人如此热爱文学,热爱电影。不信你问问,十个人里至少会有九个人都会认同这条理由:进入一部小说/电影,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这些作品仿佛能延长我们的生命,去看到人生的千姿百态、万般可能。不安于现状的我们,心里总藏着一个远方,那里有从未见过的景色,有不曾经历过的人生。
我们都向往广阔的世界,我们都栖身小小的角落。
要说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哪里被营造过最多的梦?新疆,就算不是第一,也至少是个前三。
而最会写新疆的人,说起李娟,也是出不了前三、被很多人视作第一的作家。
阿勒泰和阿尔泰,前者是一个地区名也是一个市名,后者是山名。李娟从九八年开始写的《阿勒泰的角落》,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哈萨克牧民自古逐水草而居,随着季节的变换,他们要赶着羊群从牧场间迁徙,如此反复。李娟和家人为了生活,哪里有人气,就迁去哪里——从草场到沙漠、戈壁,甚至是凋敝的废墟。
一路上,她的眼睛比镜头更清晰更丰满地留住了这一切。尽管生活走走停停,人们却总能在她的故事中,找到一处安心之地。
身为作家的她,却是个不会虚构的人。用她的话来讲,她只写得出自己经历过的事,感受过的心情,而她的作品最受人喜爱的一点,或许就在于其中的真诚。
李娟的散文有一种大道至简的纯粹,这份纯粹历经了阿勒泰的风雪,沉淀了那里多年的风土人情,每一篇读起来都是轻松的,简单的,深入人心的,念念不忘的。
《阿勒泰的角落》的故事落笔于2004年,在新版的序里有这么一段:
二十年前的阿勒泰在现实中轮转更替,却因为记录而长存于书中,随着纸页的翻动,走入每一个读到它的人的心中。
此刻,阿勒泰已成永恒。
在序的最后,她写道:
正是有这么多愿意分享自己宝藏的可爱人儿,我们才得以多读一本书,多看一部电影,多丰富一点自己的人生。
2024年,我们想以这本刚刚跨越了二十年光景的《阿勒泰的角落》,作为新年共读的第一本书,希望能让你相信,哪怕生活永远在一边抛弃,一边继续,只要感受力还在,永远可以发现新的、值得记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