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发现来看,新石器时代已出现原始葬具,陶、石、木质皆有。在棺上绘画,时间大概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属于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或许是棺上绘画的开始;进入汉代,西汉马王堆1号墓漆棺画,采用4层套棺,层层相套,层层绘彩。我们在观赏这些精美而又带有神幻色彩的绘画时,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棺上的绘画,是画给谁看的?
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所以选定这一时期,是由于政权的分治、乱世下的思想不统一,更能体现出图像表现的差异及差异背后的目的性。此时期的棺具绘画以河西和中原地区为代表,但绘画位置却有着鲜明的区别。
伏羲女娲棺板画 高台博物馆藏
河西在地理上指黄河以西的地区,即今天甘肃省内的大部分地区。河西发现了大量魏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其中不乏绘画内容丰富的棺板画,以嘉峪关和高台出土的棺板画最多,棺盖板多绘伏羲女娲,呈人首蛇身,并蛇尾相交(图一);棺头、足板多绘星象、神树;棺侧板多绘出行图。从艺术风格来看,绘画简单粗糙,似乎是工匠的肆意而为,相比汉代中原地区的墓葬绘画逊色不少。需要特别留意的是,这些棺板画的共同点是图像均绘于棺内侧,紧贴死者,如若棺板合上,棺外是朴素的木板,无人知道棺内还有绘画。
同一时期稍晚,与河西相隔较远的中原地区,出土了大量孝子图像题材的石棺、棺床、漆棺等葬具,以洛阳元谧石棺、洛阳宁懋石室、洛阳孝子棺、上海博物馆藏石塌、山西大同司马金龙漆围屏以及宁夏固原彩绘漆棺(图二)为代表。孝子图像多为《孝经》《孝子传》中记载的孝子人物故事,如舜、董永、老莱子、郭巨等人。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刻,都极其精美,构图经过精心布置,足显贵族气派。而这些葬具上所绘图像都位于棺外侧。
河西与中原,同样在棺葬具上绘刻图案,但绘画的位置却出现相反的现象。追溯历史,两者有何区别?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央政府就大量向河西地区移民,汉代迁入河西屯垦的人口估计在数十万以上。三国时期河西属曹魏,至晋沿袭。西晋覆亡后,中央权力衰微,河西由于处于边陲,中央无力管辖,先后出现了汉族张氏前凉、略阳氐族吕氏后凉、河西鲜卑秃发氏南凉、汉族李氏西凉和卢水胡沮渠氏北凉地方割据政权,史称“五凉”。
伴随着中央权利的削弱,尊崇皇权的儒家思想走向下坡。在儒家独尊的汉代,孝德是评判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在“举孝廉”制度的实施下,厚葬攀比之风盛行,死者的葬礼变成了后代谋取美名和官职的途径。
而河西此时的丧葬绘画,没有了儒教的捆绑,没有了迎合制度的需求,也没有了表演的必要性,于是回归了本质,回到关怀死者的最初目的。当棺盖闭合,棺内是后代给死者创造的独属空间,这个空间包含了伏羲女娲对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永生的庇护,是对死者所有美好愿望的凝结。
同期稍晚的中原,拓跋氏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学习汉人文化。儒家思想的孝道是其首要学习的内容,而这种学习,似乎流于表面。皇家特设制作丧葬器具的部门为“东园”,在此制作出的葬具称为“东园秘器”,除了服务于皇家,还诏赐给臣下。葬具上是布局繁琐的孝子,图像精良,技术精湛,却缺少了一种温情。此时的棺画更注重对观者的教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