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有那么一群人,无论朝代怎么更替,无论世间如何变迁,黄色的皮肤,黑色的头发,始终是他们的血脉印记;家国的情怀,始终是他们的坚定信仰。他们胸中始终激荡着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满腔热情。
那群人中有那么一个人,他奠基了海南一个古村落的千年人文,也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
对话千年宗族
北宋真宗年间,在福州府兴化县担任训导的陈觉考上了进士,即将升任琼州府官员。这本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喜庆之事,他却对着案前的调令,而眉头不展。琼州府离福州府3000余里,中间还隔着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垫海峡。此番前去,必是凶多吉少。是去,还是不去,他一时之间拿不定主意。
收拾行李时,朋友上门宽慰他说道,朝廷前些年派开国功臣,太子中允周仁浚担任琼州知府,可见朝廷还是蛮重视琼州府的,说不定这是皇上对你的考验呢,你就放宽心去吧!
朋友的话,令陈觉宽慰了不少。心里虽说多多少少还是有些膈应,但毕竟皇命难违,心里有了计较后,他便带着两个儿子陈金盈、陈金满踏上了前往琼州府的道路。
北宋初期的琼州府,汉人并不多,属于中原文化的藩篱之外,亦是边远偏僻,蛮荒险峻之地。对比福州府的繁华烟云,人文昌盛,琼州府显得萧瑟莽荒,文化贫瘠。
刚到的几天,陈觉心理落差很大,不免有些悲戚。不过他是一名饱读诗书的士大夫,有着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远志向。看着老百姓艰难为生,生活困苦的处境,他心里非常沉重。从此,他立志要让更多的琼州府子民,过上好日子。
兢兢业业地干了若干年后,陈觉勤政为民,秉公办事,为世人称道。因为为官清廉,在担负两个儿子返回福建参加科举考试的盘缠后,他身上已捉襟见肘。
看着琼州府一天比一天日益兴盛,大部分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全国其他州县越来越多的侨民移居至此。陈觉做了个决定,他要留下来。就算不再年轻,但他胸怀家国、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的雄心壮志依然未变。
两个孩子高中进士后,原本有着美好前程。但在得知父亲的心意后,兄弟俩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千里迢迢赶回到父亲身边。父子三人一合计,决定一起为琼州府黎民百姓建设一个美丽新家园,造福社稷。
他们决定在琼州永都一处“寸土皆石,滴水如金”的地方开村立基,因为那久旱少雨,常年缺水,人们生活异常艰难穷苦,他们在那里可以帮助更多人。
父子三人在琼南永都中团坊儒道地的一个名唤“介鸡小岭”小高地上建了一座背靠东南方,朝向西北方的房子居住,并购买了一块名为“洋才”的湿地开荒种地。
随后,他们先是在永都中团坊田禄开凿了一口横直数丈,名为“永禄”的水井,又在水井东边,挖凿了一个名为“东池”的水塘,保障村民们和牲畜的日常饮用。紧接着,又在“道乐地”处开凿了一口水井,以备不时之需。
父子三人将这块充满希望的土地命名为“国相里”,意为有才学,有心报效国家之人的幸福乡里。宏开基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再加上陈觉年事已高,正当“国相里”一切蒸蒸日上之时,他不幸溘然长逝。
值得高兴的是,两个儿子接过了父亲的衣钵,依然为“国相里”美好明天努力奋斗。又过了许多年,在兄弟二人的努力下,原先“寸土皆石,滴水如金”的不毛之地,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美满。
父子三个人的故事在这里圆满落下了帷幕,而“国相里”陈氏宗族的故事才刚刚开始。1000多年以来,陈氏父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国相村陈氏族人。“国相里”世世代代的村民们始终怀揣着朴实无华的愿景,以及报效国家,守望邻里的拳拳赤子之心,在这片热土辛勤耕耘,繁衍生息。
“国相里”,今天的名字称之为国相村,位于海南省海口市龙泉镇国扬村委会。国相村开村始祖陈觉公的故事在正史上和地方志上并没有记载,仅能从陈氏族谱,以及村民的口口相传中找到一些相关事迹。
即便如此,陈觉公兼济天下、心系苍生的家国情怀奠基了整个国相村的千年人文,已然成为陈氏族人宗族精神的源动力,世代传承,永不衰竭。
探寻人文传承
有这样一种说法,苏东坡对海南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跟各朝各代到访海南的贬官一样充满偶然性。然而像国相先祖陈觉一般的历代职官,以及许许多多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对于海南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对于海南人文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更是相当巨大的,无法磨灭的。
他们是一群建设海南的先驱者、拓荒者,与李德裕、苏东坡、韦执谊等人一样都是海南千年人文的奠基者,给这片热土带来了中原文化的养分,带来新鲜的发展活力,更造就了海南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
无疑国相先祖陈觉就是这样一群人中的其中一个,他犹如浩瀚星海的一颗渺小的星星,即使不能照亮黑暗的夜空,也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全部力量与智慧,为无尽的黑夜带来希望光芒。
斯人虽远去,唯留琼岛人文千年长盛,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