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古代银子长啥样?

条评论

古代银子长啥样?

说到银子,大家第一印象一定是古装剧里白花花的银锭。尤其涉及到行贿的桥段时,几大箱白银齐刷刷地展现在镜头下,看着甚是美观诱人。

印象里,好像所有古装剧里都是将银子作为古代的硬通货币。其实,银子在我国古代成为法定货币的时间并不长。即便是在宋朝时期,当时官方承认的主流货币也仅是交子(一种纸币)和圆孔铜钱。

既然银子不是市面上流通的法定货币,那在当时其作用是什么呢?和金子一样,其是国家的基本储备,一般制成各种礼器来赏赐臣子或收藏的。因为无法流通,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价值。也难怪南宋名将张俊曾用银子做了一个大银球,取名叫“没奈何”专门用于调戏小偷。

银子早前不能成为货币,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稀有。一直到明朝嘉靖8年,即1529年。随着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美洲几个大型银矿被开采,大量白银随着丝绸之路流入了我国,银子才终于开始成了法定货币。

和金子一样,当时我国官方喜欢把银子做成元宝模样,称之为银锭。这种银子会打上官家的印章,然后储存在国库里,也不怎么在市面上流通。而市面上的大部分都是一些碎银子,因为一两银子在古代的面额很大,硕大的银锭在流通性上明显不如碎银。

所以,古装剧里那些白花花的银锭,在古代民间通常是很难看到的。而碎银这种东西自然也就谈不上美观,甚至古人为了检验真假,还会用牙去咬。一般银子的质地比较软,倘若是真的则会留下牙印。因此,现实中流传下来的银子和电视剧里的完全是两码事。

除了牙印外,古代银子也并不是白花花的颜色。由于受冶炼条件限制,古代的银子里一般含有不少杂质。而纯银的确是不活泼的金属,不易与氧气发生反应,但杂质多了就不一定了。随着百年过去,这些银子基本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氧化,有点发黑都属于正常现象。

再加上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泥垢,古代的银子比我们想象的要丑陋得多。也难怪考古学家坦言,古代银子在今天即便是掉在地上,你也不会想着去捡。

但不可否认,这样一块黑不溜丢的东西,在古代的价值确实不菲。古代一两银子至少能换100斤大米,满足一个五口之家一年的口粮。按这个购买力计算,放在今天怎么着也值个1500多块钱。这也是为什么古人都喜欢用碎银子,银锭面额太大,在市面上根本吃不开。

然而,早前在我国如此值钱的东西,近代却通过不平等条约流失了好几亿两,几乎耗光了整个清廷的国库。如今,我国很少有古代的银锭存世,大部分都流入了海外,成了西方列强的国家储备。

至于我国民间那些碎银子,民国成立后,银子被取消了法定货币地位,取而代之的则是钞票。因此,这些碎银有些被熔成首饰,有些则被直接典当,也已不复存在了。虽然古代的银子布满牙印和污垢,并不美观。但今人一睹其样貌,已是相当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