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他笔下的花叶无线无骨,胜似有骨

条评论

他笔下的花叶无线无骨,胜似有骨

王时敏、王翬、恽寿平,与王鉴、王原祁、吴历一道被后人誉为“清六家”,为清代书画艺术代表性的人物。这一干人中,唯恽寿平以花卉著称。

他高超的画技被世人推崇,一时间“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他引领一代画风,为清初渐趋衰颓的花鸟画注入一股新的活力,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

恽寿平:(1633—1690年),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又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瓯香散人,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清代画家。晚年居城东,号东园草衣、东园客,后迁白云渡,又号白云外史。

恽寿平的花鸟画没有墨线,其法称为“没骨法”,其花称为“没骨花”,他笔下的花叶虽然无线无骨,却有一种天然的风骨和神韵,清丽脱俗,一如他高洁的品行。画法虽无骨,却胜似有骨,而且现实中恽寿平是个很有骨气的画家,他传奇精彩的人生一点也不逊于他笔下的花鸟画。

他出生官宦之家,又是书香门第,曾祖父、祖父、爹爹、叔父不是为官就是为学,这样好的家教,恽寿平才是小儿一个时,就已通诗律,于同龄人中鹤立鸡群。

他生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时,时局与个人命运是最为混乱的。明朝一灭亡,父亲兄长等誓不归顺清朝廷,带着还是小孩子的恽寿平一起上战场参加抗清斗争。

战争中哥哥身亡,又与父亲走散,13岁的恽寿平就成了俘虏,去了清兵营。很万幸,恽寿平打小就长得非常漂亮,纵是俘虏也掩藏不了他的清秀与眉宇间的贵族气。又谈吐得体,举止文雅,与寻常人家的孩子很不相同。

打败他们的清军总督陈锦正好是个没有孩子的人,眼见一个小男孩如此出挑,便与夫人收养了恽寿平,当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与教养。这真是命运对恽寿平的格外的眷顾,他若不是天生漂亮,也非官宦之家的后代,他无非也将在兵营里与普通士兵一起颠沛,更谈不上有机会与父亲重新团聚,更不要说后来成为名满天下的画家了。

于养父母家生活不过几年,有次恽寿平随养母去西湖灵隐寺烧香,竟然巧逢失散的父亲。认出恽寿平的父亲先未声张,与灵隐寺的僧人谛晖一番商量之后,僧人便对前来烧香拜佛的陈锦夫人说,从面相上,恽寿平是与佛家有缘的人,但可惜只怕命不长久,出家或能保住可能会早夭的命运。

陈锦夫人是笃信佛法的人,为了孩子的好,她认可了僧人的话,流泪将恽寿平留在寺院中离去,这样父亲才出来与恽寿平相认相见。团聚后的父子一时也无他处可去,便于寺中生活数年,这数年间,父亲亲自教授恽寿平读书作诗绘画,给恽寿平的才气打下了大好的基础。

居住数年,待恽寿平长成了青年,父子二人才离开灵隐寺回到江苏的老家武进。此时的家宅经过战乱,人去楼空,什么东西也没有了,父子二人便卷起双手,重建新家园,平整土地,在房前屋后的土地上种菜种粮食,吃什么种什么,一边耕种一边买来笔墨纸砚,照样潜心研究书画。

在人生交往中,恽寿平不趋炎附势,不追名逐利,始终保持高尚的情操,做一个有骨气的文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响应清朝统治者怀柔招抚的政策,拒绝参加科举考试,也不愿出来做官。

以他的才华和声望,在清朝谋个一官半职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他坚守民族气节,甘守清贫,绝不仕清。他的书信字画不署清朝年号,只用流年干支来落款。

与他不随波逐流的性格相对应的是,他的书法同样不跟风。当时康熙皇帝推崇董其昌的书法,一时读书人习董成风。恽寿平既然不参加科举考试,就没必要迎合皇上的喜好,他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取法二王,兼习褚遂良、黄庭坚笔法,自成一家。观其书迹,既有王羲之的温润秀美,又有黄庭坚的瘦劲修长,这是文人字,更是画家字。

孟子曾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衡量有骨气有志气之人的标准。这句话用在恽寿平身上同样适合,他没有因为总督府的富贵生活就迷失自己,没有因为粗茶淡饭的生活,就动摇自己信念和操守,也没有屈服于清朝强权之下,他以一种沉默“不合作”的方式来抗议。

他又不同于八大山人那种愤世嫉俗的性格,把孤傲冷寂显露于画作之中。恽寿平即便对现实社会不满,心中仍旧保持清净宽和,运笔清逸飘洒,笔下的牡丹富贵吉祥,纸上的荷花清新高洁……他把痛苦哀伤的情绪深藏在心底,把健康乐观的气息展现于画卷,这是一种有修养的文人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