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有关杭州的游记文献多如牛毛,它们真实地反映了杭州的古老历史、秀美山川以及社会风貌,同样也详尽地记录了杭州的民间文化与风土人情。
明朝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中“熙朝乐事”、“委巷丛谈”、“四时幽赏”和张岱的《西湖梦寻》、《陶庵梦忆》中“西湖香市”、“西湖七月半”等,都以游记的形式,记叙了宋、明时期杭州的婚丧、礼仪、信仰等风俗时尚。
北魏郦道元也在《水经注》中写道:“(钱塘)县南江侧,有圣湖,父老传言,湖有金牛,古见之,神化不测,湖取名焉。”西湖,古名金牛湖、名圣湖,就与郦道元记录的这则神话传说有关。
就连国外旅游家也对杭州印象深刻,元代意大利人的《马可·波罗游记》,以作者丰富多彩、风趣万分的旅游生活,记录了杭州等古都的繁华景象和风俗民情,为西方世界开辟了多元的东方文化,也为中国民俗学保存了大量元代资料。
考究杭州人的来历,其实也有趣万分。
据建德李家乡乌龟洞内发掘出的“建德人牙”化石测定,大约早在5万~10万年前,就有古智人在杭州附近的地域繁衍生息。从杭州北郊良渚一直到老和山一带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批古老的原始村落遗址,其中出土的大量的石器、陶器和玉器,证明四五千年以前,杭州人的祖先就已经在这块土地上活动了。
杭州不仅文物众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俗风情也非常丰富。
清范祖述的《杭俗遗风》:“杭州所见无非大厦,男女皆盛装艳服,穷极奢侈。市中绝无芬民,夜不闭户。虽货财山积,无觊觎者。一言以蔽之,北市之殷富与民俗之善良,固不可以言语形容也。”他对清代杭州的评价就是:“杭州是世界最繁华之地!”
对于杭州名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在现代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起始期;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末的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阶段;21世纪初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阶段。
其中比较被公众熟知的事件大致有以下这些:
1928年夏,中国民俗学先驱钟敬文乘船来到杭州。组织了一批民俗爱好者,与娄子匡一道发起成立了“中国民俗学会”,编印了《民间》、《民俗学集镌》及民俗学丛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杭州对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民间器乐曲等进行收集整理,据统计,共收民间歌曲2000余首。发现许多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的非物质文化遗存,不少种类还是全国独有。
2007年,杭州市实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共查获线索42万余条,调查18门类项目30168项。普查发现的建德市大慈岩镇“新叶昆曲”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新发现之一。
2011年6月24日,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顺利地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截至2013年9月,杭州市有人类非遗名录3项,分别是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子项目的“余杭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杭罗织造技艺”,“中国篆刻”,以及作为“古琴艺术”子项目的“浙派古琴艺术”。
在一批又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的努力下,杭州的该类文化,可以说是排进同类城市的第一名。造成今天无人不知杭州城,无人不晓杭州西湖局面的,不仅仅是杭州高速发展的经济,更是杭州世代沉淀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