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上有六次大的经典出版高峰期
1、汉初对先秦文化的整理;
2、唐宋时期对散佚书籍的收集和新书的编纂;
3、明清修书;
4、戊戌变法、五四运动;
5、建国后的出版;
6、改革开放后的出版。
二、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十篇文章
1、贾谊(汉)《过秦论》探讨一个政权为什么会灭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司马迁(汉)《报任安书》探讨生命的价值。“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诸葛亮(三国)《出师表》提出忠心耿耿的为臣之道和勤恳不怠的敬业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亲贤臣,远小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追求和谐太平,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怡然自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5、魏征(唐)《谏太宗十思疏》探讨一个政权怎样才能巩固,及理想的君臣关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6、范仲淹(北宋)《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人、为政理念。
7、文天祥(南宋)《正气歌序》提出为人要有正气的气节观鼓舞了历代的民族英雄,成为中国人的做人标准。”
8、梁启超(清)《少年中国说》(写于 1900 年)反对保守,提倡革新。抛弃老朽的中国,创造一个少年中国,振兴中华。“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中国,与国无疆”。
9、林觉民(清,民国,1886——1911)《与妻书》写于 1911 年,作者为辛亥革命广州起义烈士。文章呼唤共和,敲响了数千年封建王朝的丧钟。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毛泽东(新中国)《为人民服务》写于 1944 年。提出为人民报务的思想,成为共产党人立党立国的宗旨。
三、文章的背后是文化
1、什么是文化?
辞典解释:“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又特指精神财富,包括科学、艺术、历史、宗教、政治、思想等”。
大道无形,文化是一种综合力,无形力,渗透在一切方面。
文化既要坚持个性,发扬传统,又要开放创新。
文化的六种形态:信息文化、知识文化、思想文化、道德文化、审美文化、制度文化。
2、信息文化主要是解决新与旧的问题,它表现的是社会的最新动态。
特点:
一是最新,是事物的最新状态;
二是浮浅,有待深化。
信息还不是事物的本质,是本质外露的信号,不是知识,是毛知识;
三是动态,它时刻在变,主要通过新闻媒体传播。
3、知识文化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问题,它需要我们了解客观世界,而不是凭空想像,知识就是力量。
4、思想文化解决的是科学与愚昧的问题,包括哲学及各种对事物抽象之后的思想,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即思维规律的积累。
知识回答世界是什么?
思想回答怎么认识世界?
思想是世界观、方法论,是理论。
思想不能被征服,只能信服。
5、道德文化解决公与私的问题,道德是一种规范,它规范个人的行为准则,包括人和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间的行为准则。
道德可以上升为社会公德、社会风气。
每个时代各有自己的时代风气,核心是怎样对待私字。
6、审美文化解决美与丑的问题,审美文化是艺术文化。回答什么叫美,怎样才美,美有什么用。
7、制度文化解决自由与制约的问题,所有的文化,最后都要硬化为一种制度,法制高于人治,好制度让人变好,坏制度让人变坏。
制度文化的最高表现是政治制度,最重要的是制度创新。
四、一名语文老师的文化责任
老师的文化责任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主要还有三个方面,传播正确的、最新的知识;判断进步与落后,进行思想引导;分清高尚与庸俗,指导审美,提高道德修养。
老师和学生在文化构成的每个环节中都在起作用。我们平时看似简单的一个授课行为,其实是一种传播行为。
实际在完成积累、批判(鉴别)、创新(表扬)、推广四个动作。
他把分散的、易碎的信息进行积累,去伪存真,筛选出那些最具创造性的个性的东西,一边讲授给学生,一边普及,一边为历史留存。平时千百万学生看到、听到、学到的信息,历史典册中将保留下去的事实、知识,都要经过我们的粉笔、板书、表达来过滤,文化责任不可谓不大。
由于文化责任不像传播责任、政治责任那样,因事实的对错、导向的好坏立见效果,在教育责任方面常被忽视。
它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责任,更要见老师的知识、思想、业务等综合功力。
老师在文化责任方面有这样三点要注意:
1、传播正确的文字和百科知识。
既然负有筛选、积累、传播的使命,就要给学生以准确的知识以分清对错。因为文字知识、历史知识及各种百科知识缺乏,而授课错误迭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似是而非的事在学校里时有发生。曾有这样一个课文说大学生到颐和园参加破冰劳动,大标题是:《数千学子竞抖擞,昆明破冰迎风走》。单用昆明是云南省会,”抖擞“不与精神连用,就是抖落、抖动。成了北京的大学生跑到云南的冰面上去打哆嗦。其他诸如PPT课件的句子、段落、标题,也常有差错。
2、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
既然负有批判、鉴别的使命,就要给学生以先进的思想,以区分先进与腐朽。教书虽是在信息层面运作,但却要由思想层面指导。恩格斯说人是猴子变的,但猴子看猴子不如人看猴子更清楚。实践产生理论,但实践不能指导实践,必须靠理论来指导。我们在备课、上课、授课时,常要用到思想理论层面的东西来指导教学业务。如一个学生问:岳飞、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老师若语焉不详,怎么能随便表态呢?这涉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
3、分清高尚与庸俗,指导审美。
既然是负有鉴别、扩大、积累的使命,就要区分美丑,给学生以正确的审美观。有些老师上课,审美鉴别能力弱,过分强调上课环节的娱乐化,甚至走向庸俗化。
读者对传媒的阅读接受从低到高有 6 个层次:刺激、休闲娱乐、信息、知识、思想、审美。不同媒体可以各有侧重,但你必须以后三个层次,即较高层次为指导,作判断,就像幼儿、小学教材必须要成年人来编。媒体不能被受众的低层阅读兴趣所牵引。
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人有粗野性,要靠艺术这只慈祥的手来拯救。
他指出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两种:较低级的欲望关系与较高级的审美关系。
审美对象要靠审美者的主观鉴别力来区分、接受。
面对一个裸体模特,三流画家的笔下是一种表现,徐悲鸿又是一种表现。
道德和文化是教育的两个最大的外功。
对一个老师来说,道德责任是让你不小、不私,高瞻远瞩,光明磊落;文化责任是让你不浅、不俗,学养深厚,敏锐从容。
一个好老师他同时应该是一个好人格的文化人。
只有当一个教师身上有最新的知识,有新鲜的思想,贯穿着高尚的道德和审美情趣时,这个老师才算是有文化品位,老师才算尽到了文化责任。
没有文化的学生和老师总是相似的,而有文化的学生和老师则各有各的不同。
文化底蕴是老师成功的最后底牌。
教师的本色是一个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