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的文字探源
盐是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物质之一,有“百味之王”的美称。蒙昧时代,人与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一样,是出自生理本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羝羊舐土”的记载,都说明古人通过观察动物行为而发现了盐的存在。
“盐”字出现的比较晚,甲骨文和金文中没有这个字。《说文解字》中收录了“盐”字:卤也。天生曰卤。人生曰盐。古者,宿沙初作煮海盐。《说文》中解释说,“盐”就是卤。天生的叫卤,依靠人力制成的叫盐。传说最早是由名叫“宿沙”的部族开始通过煮海水提炼出了盐。据《中国盐政史》记载:“世界盐业莫先于中国,中国盐业发源最古在昔神农时代夙沙初作煮海为盐,号称‘盐宗’。”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当地已学会煎煮海盐。这一发现与史载资料相印证,可以肯定至少在4700年前我国山东至福建沿海一带已学会煎煮海盐。
上图是“盐”字的篆书,非常形象。下面部分代表用来蒸煮的器皿,右上角咕嘟嘟嘟正在煮着的是卤水,其上有人形代表人工操作,最耐人寻味的是左上角的“臣”字,“臣”字什么意思?《说文》中解释说: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和煮盐劳动毫不相干的“臣”字呢?这是强调煮盐和“事君”有关,是国家行为。
二、 食盐专卖制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盐业专卖的国家,盐业专卖又称禁榷。
《尚书·禹贡》中有“青州厥贡盐”的记载,海岱之滨的青州将盐作为献给天子的贡品。到了周代,税收设为“九赋”,其中的“山泽之赋”规定了对煮盐征收赋税。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创立了食盐专卖政策。《管子·海王》篇中记载: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藉于台雉,何如?”管子对曰:“此毁成也”。
齐桓公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想要征收房产税,问管仲这项政策怎么样?管仲说桓公征收房产税是要毁掉房屋,如果开征房产税,那么,纳税人为了规避纳税,便会毁掉多余的房屋,尤其是空置的房屋。房产税不能征。桓公又问其它税是否可征,均被管仲否定了。最后桓公问“然则吾何以为国?”管子回答说“唯官山海为可耳。”桓公问:“何谓官山海?”管子回答:“海王之国,谨正盐筴(策)。”
齐国临海被称为海王之国,有海就可以用海水晒盐,有盐就可以用盐策。
如何用盐策呢,管仲说:“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今夫给之盐筴,则百倍归于上,人无以避此者,数也。”齐桓公采用了管仲的建议后,使盐利“百倍归于上,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悦”,齐国成为国力强盛的东方大国。
管仲的“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理论也启发了后人,使用在人口统计上。20世纪初,中国“四万万”人口的数字并不是通过科学的统计、调查得出的,而是根据当时食盐销量、食用量推断出来的大概数字。
自西汉武帝起,历朝历代都对盐业实行不同程度的专营、专卖制度。汉昭帝时期,政府专门就盐、酒、铁专营的问题展开辩论,辩论结论是废除铁、酒专营,保留盐业专卖,这次辩论后来由桓宽编著成《盐铁论》,是研究古代经济史的必读篇目。
东汉光武帝时期,食盐由专卖改为征税。此后,食盐管制时紧时松,隋唐初期有一百多年是完全放任盐业,且免除食盐征税。
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财政陷入困境,盐业专卖、征收盐税又重新开始实行。自此之后,盐业专卖、征税成为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延续了一千余年。1994年国家实行税制改革,取消盐税改为分别征收资源税和增值税,绵延2000余年最古老的税种——“盐税”的名称从此成为历史。
三、由食盐专卖引发的官盐、私盐之争
食盐专卖成为国家政策之后,由政府经营的“合法”盐称为“官盐”,未经政府允许民间私人贩卖的盐称为“私盐”。在实行食盐专卖的朝代,对“私盐”的打击力度非常大,堪比今天对毒品的打击力度。汉武帝时,对私盐贩子“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钛左趾”是在左脚趾挂上6斤重的铁钳,“没其器物”是没收生产工具。
唐代实行盐业专卖后,贩卖私盐要杀头,相关官员都要连坐。五代时,盐法最酷,贩私盐一斤一两就处死。宋代标准稍微宽了一点,也是杀头的罪,不过标准放宽到三斤至十斤。元明清以后,对私盐的打击和惩罚从未放松过。
从历史上来看,盐业专卖越严,私盐就越好卖,利润就越高。根据专家估算,食盐的零售价格要高于产地价格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利润非常高。马克思说,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就可以践踏人间一切法律。中国古代的私盐贩子就是这么做的。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领袖,如唐末王仙芝、黄巢,元末张士诚和方国珍,都是私盐贩子出身,其中黄巢称帝、张士诚称王。要说两个私盐贩子灭亡了唐朝和元朝有点夸张,不过这俩食盐经营个体户也确实是够厉害的。
有点吊诡的是,私盐贩子拉帮结派意外的推动了对关羽的崇拜。关羽是河东解良人,此地有古河东盐池,亦称解池,自古是产盐重地。当地私盐贩子在外面亡命江湖,做刀头舔血的买卖,需要互相帮扶、照应。关羽作为当地乡贤威名远镇,自然成为他们敬仰和崇拜的偶像。国内规模最大的几座关帝庙解州关帝庙、运城关帝庙、常平关帝庙都集中在解池附近,不是偶然的。
四、 盐税与国家治理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饰、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持续存在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长期实行食盐国家专卖制度,食盐对古代中国的重要性堪比今天的石油、电力和互联网。
有日本学者提出,三国之所以长期鼎立,其实是各自占据了一个产盐区,魏国食池盐,吴国食海盐,蜀国食井盐,有了产盐区作为支撑,才能互相抗衡。
唐朝,盐税收入达到中央收入的五分之二至二分之一。北宋因内忧外患,严重依赖盐税收入。南宋盐税占财政收入一半。元朝财政支出的十之七八依靠盐税。明代,盐税是仅次于田税的第二财政收入来源。
清代盐税收入初约200万两,中叶为550万两,到了清末为1300余万两,因为清末不仅开征盐税,还加征“盐厘”。所谓“盐厘”就是指对贩卖食盐而抽取的税银,也就是对盐开征的一种“货物税”。通过这些措施,增加了财政收入,壮大了国家财力。
盐引是宋代以后历代政府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图为清代盐引
民国时期,盐税成为中央财政收入的三大支柱之一,据统计,1937年全国(东北未在内)盐税占财政总收入的22.9%,一直到1950年,盐税收入还能占到国家税收的5%。
相比其他税种,盐税有三方面的优势:
首先,容易控制,征收成本低。中国面积广大,但盐资源分布极不均衡,相对集中的盐业资源使政府控制起来相对方便。以传统农业税为例,征税成本要占到税收的三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二,且易激发民变,远不如盐税征收成本低。
其次,盐税是间接税,民间感受到的痛苦比较小。盐税是直接向盐商收取的,盐商再将其转化到盐价中,即使百姓有怨言,也是冲着盐商去,不与政府直接冲突。
其三,税基大,收入多。人人都要吃盐,这是生理决定,无法逃避,每个人头上收一点,聚集起来就很可观,达到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效果。
五、 盐商与文化传承
宋代便有“天下大计仰东南,东南大计仰淮盐”的说法。扬州是两淮盐业中心,巨大的财富聚集于扬州,是五湖四海文人向往之地。《书画所见录》中描述:“海内文士,半集淮扬”。曹雪芹之祖曹寅主持两淮盐务及织造十余年,主持东南风雅,在扬州召集彭定求等退休翰林开局编纂《全唐诗》,为后人留下了这一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扬州成为国内重要的文化中心,文人在扬州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就是盐商的慷慨投入,盐商亦“喜招名士以自居”,在他们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人雅士,有诗人、画家、学者等,以郑板桥为首的“扬州八怪”正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盐商穷奢极欲,凡事务求精致,不计成本,在建筑艺术、学术文化、书画文化、戏曲文化、教育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及服饰文化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