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丝竹sīzhú】
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唐? 刘禹锡《陋室铭》(此处指奏乐的声音)。
(2)【桑梓 sāngzǐ】
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桑梓之情就是家乡之情。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造福桑梓
念公命世人豪,且大有造於桑梓。—— 清 田兰芳《明河南参政石□袁公(袁可立子袁枢)墓志铭》
世先生同在桑梓。——《儒林外史》
(3)【桑麻sāng má】
(a)桑树和麻。植桑饲蚕取茧和植麻取其纤维,同为古代农业解决衣着的最重要的经济活动。《管子?牧民》:“藏於不竭之府者,养桑麻、育六畜也。” 宋 辛弃疾 《鹧鸪天?春日即事题毛村酒垆》词:“閒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縞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b)泛指农作物或农事。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二:“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唐 孟浩然 《过故人庄》诗:“开筵面塲圃,把酒话桑麻。” 王闿运 《<湘潭县志>序》:“家有置社,福我桑麻。”
(4)【三尺 sānchǐ】
(a) 指剑,剑约长三尺,故以“三尺”为剑的代称(b) 指法律。古时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法律为“三尺法”,简称“三尺”(c) 代指人自身。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5)【汗青 hànqīng】
(a)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便于书写,并免虫蛀,故称。一说,取竹青浮滑如汗,易于改抹。后以“汗青”指著述完成。 宋 朱熹《答严时亭书》:“当时若得 时亭 诸友在近相助,当亦汗青有期也。” 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王南陔中丞恭甫上舍著述》:“卷帙繁伙,汗青恐无日也。” 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一章:“或辛勤著述而欲亲覩其汗青,或经营工业而指垂成于旦夕。”参见“ 汗青头白”。
(b)借指史册。 宋 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 鲜于必仁 《寨儿令》曲:“ 汉 子陵 , 晋 陶渊明 ,二人到今香汗青。” 清 唐孙华《叶忠节公挽诗》:“芳名垂汗青,千载永不灭。”
(6)【庙堂 miàotáng】
(a) 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
(b)指朝廷
(7)【社稷 shèjì】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按方位命名:东方青土,南方红土,西方白土,北方黑土,中央黄土。五种颜色的土覆于坛面,称五色土,实际象征国土。古代又把祭土地的地方、日子和礼都叫社。
稷,指五谷之神中特指原隰之祗,即能生长五谷的土地神祗,这是农业之神。明 孙承宗《答袁节寰(袁可立)开府》:“而世人省事者少从,有延挨日月,令当事者受其极重不返之势,奈何惟翁力图,所以为社稷远计。”
(a)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
(b) 旧时亦用为国家的代称。
【注】
隰xí(a)低湿的地方:“山有榛,~有苓”。 (b)新开垦的田。
祗zhī 敬,恭敬:~回。~仰。~奉。~承。~候。~应。
(8)【婵娟chán juān】
(a)姿态美好 不醉莫言还,请看枝间。已飘零一片减婵娟。——《金瓶梅》
(b)美女 绮窗罗幕锁婵娟
(c)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9)【烽烟 fēngyān】
烽火台报警之烟,指战争。
(10)【 华盖 huágài】
(a) 帝王车驾的伞形顶盖。泛指高贵者所乘之车。
(b)运气。旧时以为人有华盖犯命,是运气不好。
《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莫怪我直谈,姑娘命里犯一个华盖星,却要记一个佛名,应破了才好。”
(c) 一种用柱支承或由墙壁伸出的阳台或屋盖
(d)光通过比其波长大的粒子或小小滴介质时,出现围绕大气光源(如太阳)的明亮区域,呈淡蓝色圆盘,外缘栗色,就像太阳或月亮被雾包围了一样
(e)经穴名。属任脉。位于胸骨中线上,平第一肋间隙处
(11)【南冠 nánguān】
俘虏的代称。
晋侯观于军府,见 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左传?成公九年》。 杜预注:“南冠,楚冠也。”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12)【桃李 táolǐ】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桃李就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是说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赞美教师辛勤育人。
(a) 桃花和李花;(b)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c)喻人的青春年少;(d)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13)【同窗 tóngchuāng】
(a)同在一起或同在一个学校学习:同窗五年;他是我同窗好友。
(b)同在一起或同在一个学校学习的人:我俩是同窗。
古代学习条件很艰苦,所以就把同学称做同窗,窗,有寒窗之含义,说同窗二字,也就显示出了说话者之间的亲密和尊重,比说同学要亲切许多.
(14) 【巾帼 jīnguó】
“巾帼”由来古时候的贵族妇女,常在举行祭祀大典时戴一种用丝织品或发丝制成的头饰,这种头巾式的头饰叫巾帼,其上还装缀着一些金珠玉翠制成的珍贵首饰。巾帼的种类及颜色有多种,如用细长的马尾制作的叫“剪耄帼”;用黑中透红颜色制作的叫“绀缯帼”。因巾帼这类物品是古代妇女的高贵装饰,人们便称女中豪杰为“巾帼英雄”,后人又把“巾帼”作为妇女的尊称。
释源:《三国志?魏志?明帝叡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亮既屡遣使交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怒宣王。”
(15)【须眉 xūméi】
(a)古时男子以胡须眉毛稠秀为美,故以为男子的代称
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曹雪芹《红楼梦》
(b)胡须和眉毛
(16)【手足 shǒuzú】
(a)指兄弟 亲如手足
(b)指举动、动作 手足无措
(c)指党羽,爪牙 广有手足
(d)手和脚
(17)【伉俪 kànglì】
夫妻
【造句】周恩来、邓颖超真可以称得上是一代伟人,革命伉俪。
【典故】在古代,“伉俪”一词可不能随便用,是非常有讲究的。 这个称谓最早出自《左传?成公十一年》。声伯的母亲是鲁宣公弟弟的妻子,但是成婚的时候没有依礼媒聘,即不是明媒正娶,鲁宣公的妻子穆姜因而看不起她,生下声伯之后就被休了,又嫁给了齐国的管于奚。生下一子一女后管于奚一命呜呼,声伯的母亲无依无靠,只好回来依靠大儿子声伯。
声伯既是长子,就得负担起同母异父的弟妹们的事情。当时同母异父的弟弟称“外弟”,同母异父的妹妹称“外妹”。声伯让外弟担任大夫的官职,把外妹嫁给了施孝叔,这是兄长之道,是声伯应该做的。可是晋国的国卿郤犨(读作xìchōu)也看上了声伯的外妹,前来求亲。虽然不在同一个国家,但是声伯仍然不敢违逆权势赫赫的晋国国卿,就命令外妹离婚。外妹临走前对丈夫说:“鸟兽犹不失俪,子将若何?”鸟兽还不愿意失去配偶呢,你打算怎么办?外妹的丈夫也不敢得罪国卿,说:“老婆,你就去吧,我还不想死呢!”外妹就这样嫁给了郤氏。
世事无常,外妹为郤氏生下两个儿子后,郤氏也一命呜呼了。声伯的母亲和外妹不知道为什么命都这么硬,专克老公。如此一来,郤氏的族人又把声伯的外妹送了回来,外妹就这样又回到了前夫施孝叔的身边。施孝叔这人胆量小心眼也小,竟然把妻子跟郤氏生的两个儿子沉到河里淹死了!外妹既伤心又愤怒,心想你这样的男人我要你干嘛,于是说:“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你自己既不能庇护你的伉俪,结果让我被人夺走,又不能抚养人家的孤儿,反而杀了他们,我倒要看看你会有什么样的结果!于是坚决不嫁给施孝叔。
孔颖达解释道:“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偶。”什么是“相敌之匹偶”?《左传?昭公二年》有详细的解说。晋平公的宠妾少姜死了,鲁昭公前往晋国吊唁,到了黄河边,晋平公派士文伯来辞谢,说:“非伉俪也。请君无辱。”意思是少姜不是正室,按照礼节不需要鲁昭公亲自来吊唁。孔颖达疏:“言少姜是妾,非敌身对偶之人也。”“相敌之匹偶”首先是身份相匹敌的夫妻,少姜是妾,当然跟晋平公身份不合,不能称为“伉俪”。
“伉”本义是匹敌,相当;“俪”本义是配偶。“伉俪”即相匹敌的配偶。由此可知,事业各自有成,生活情趣又相仿的夫妻才能称为“伉俪”。
(18)【膝下xī xìa 】
(a)子女幼时常依于父母膝下,故借指幼儿
亲生之膝下。——《孝经》
膝下犹虚
(b)在与父母通信时,用作敬辞,表示对父母的爱慕
违离膝下,三十五年。——守文护《报父母》
父亲大人膝下
(19)【提携 tíxié】
(a)牵扶;携带 长者与之提携。——《礼记?曲礼》
及其堤决也,哭声盈耳,凫水走避,家人提携什器,相与掩面泪下,呼天而詈之。——康有为《大同书》
(b)照顾;扶植
昔年洛阳社,贫贱相提携。—— 白居易《伤友》
七爷若有心提携她,我敢赌一个手指,说她会成当代女诗人!——沈从文《王谢子弟》
(c)提拔 荷蒙提携
(d)携手;合作 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联遗书》
(e) 指代小孩 伛偻提携。——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0)【垂髫chuí tiáo垂髻chuí jì】
髫:古时小孩头上扎起来的下垂的短发。小孩垂下来的头发,用以指小孩。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补注:髻:梳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高髻。
(20)【黄发 huángfà】
指老人。老人发白,白久则黄
黄发垂髫。——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1)【佝偻 gōulóu】
(a)曲背。(b)弯曲。(c)驼背:佝偻龙钟。
(22)【白丁 báidīng】
(a)原指平民百姓,也指没学问的人;(b)本无军籍临时征集起来的壮丁;(c)今义指那些本来想丁克却中途反悔又要孩子的夫妻们,意为“白白丁克了一回”。
(23) 【布衣 bùyī 】
(a)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
(b)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今人说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时才从外城传入中原。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典故】
《盐铁论》中说: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
“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请大家注意了,这里的“布”,可不是现在常说的百分之百棉花织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说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制品。所以,那个形容穷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制衣料的普罗大众呢!先别惊诧,虽然麻制衣料现时比棉布还贵重,但古代却恰恰相反。古时中国盛产各种麻类,用麻织布历史悠久,棉花产量曾经甚少。物以稀为贵,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贵的显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约在南北朝前后,中国的棉布是从南洋进口的走俏外国货,只是运费也使得棉布身价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穷人只能将就着穿麻料衣服呢!直到元朝时,有名的黄道婆从琼州带回黎族人的纺织技术,种植棉花才渐渐多起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规定凡有四亩田地的耕种者,必须种植桑、麻、棉各半亩;有十亩田地者,种棉加倍。这一来,棉花的种植,才逐渐在全国普及。
布衣将相
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称之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有出身白徒(一般农民)、屠夫、丧事吹鼓手、小商贩、戍卒、小吏等。他们流品很杂,除娄敬外,均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他们在反秦起义及同项羽的斗争中,逐渐壮大起来。西汉建立后,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布衣将相的出身和经历,对他们的政治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给“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布衣将相之局还影响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使其保某种布衣的朴素作风。表现在汉初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还不那么森严,注意选拔人才,也较注意节俭。这种作风,是汉初布衣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保证了汉初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是汉初治天下的一条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布衣将相逐渐变成新的封建贵族,其腐朽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长起来。武帝时发生的统治政策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是布衣将相贵族化的产物,它标志着汉初布衣政治的终结。
(24)【函hán】
信件:~件。公~。来~。
(25)【简jiǎn 】
(a)古代用来写字的竹板:竹~。~牍。~策。~册。(b)书信:~帖。~札。信~。书~。
(26)【笺jiān】
(a)注释:~注。
(b)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以题咏或写书信:便~。信~。
(c)书信:~札。~牍。华~。
(d)文体名,书札、奏记一类:~奏。奏~(多呈皇后、太子、诸王)。
(27)【鸿雁 hóngyàn】
一种鸟( Anser cygnoides ),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吃植物的种子,也吃鱼和虫。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冬候鸟。也叫“大雁”。
鸿雁传书
在中国古代,鸿雁可作书信的代称。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密地见到了汉使者,告诉苏武并没有死,并让他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面说苏武在一大泽中。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归汉朝。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是: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由于这些故事的流传并成为千古佳话,因此,鸿雁也就成了邮使的美称。
“鸿雁传书”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因为鸿雁属定期迁徙的候鸟,信守时间,成群聚集,组织性强。古人当时的通信手段较落后,渴望能够通过这种“仁义礼智信”俱备的候鸟传递书信,沟通信息。史载,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被反复无常的单于扣留达19年之久。昭帝即位后,了解到实情,让新派出的汉使对单于说:“汉朝天子猎到一只北来的大雁,雁腿上系着一封信,写着苏武正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单于见道破天机,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鸿雁传书”一词即由此而来。[4]
(28)【札zhá】
(a) 古时写字的小木筒:~记。
(b) 信件:手~。信~。
(c) 旧时的一种公文:~子。
[词语] 信札 xìnzhá 书信
(29)【桂冠 guìguān】
把月桂树的枝条或花圈作为一种胜利或杰出的象征,后来习俗以桂冠为光荣的称号
他戴上了诗人的桂冠
(30)【鳌头 áotóu】
指皇宫大殿前石阶上刻的鳌的头,考上状元的人可以踏上。后来用“独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31)【榜首 bǎngshǒu 】
科举时代对乡试第一名的美称。泛指第一名
【例句】该队异军突起,一跃而居大赛的榜首
(32)【问鼎 wèndǐng】
春秋时、楚庄王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示威。周派使者慰劳,“楚子(楚庄王)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思是说楚庄王有夺取周朝天下的意思(见《左传?宣公三年》)。后来用“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也指在某方面取胜
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晋书?王敦传》
(33)【夺魁 duókuí】
夺冠,取得第一
(34)【魁首 kuíshǒu】
(a) 旧时称在同辈中才华居首位的人 【例句】我们城里的一位文章魁首
(b) 首领
(c) 第一 【例句】暂夺魁首
(35)岁寒三友:松、竹、菊
(36)四艺(文人四友或文人雅趣):琴、棋、书、画
(37)文房四宝:宣纸(安徽省宣州)、湖笔(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端砚(yàn)(广东省肇庆,古称端州)。
(38)“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39)四库全书:清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huìcuì)古代典籍的大型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
(40)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1)“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
(42)花中君子(或国画四君子):梅、兰、竹、菊
(43)《诗经》“六义”: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诗经学名词。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郑樵云:“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通志序》)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诗经》分为风,雅,颂 三部分。“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所以“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京城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大雅”和“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 《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它与“风,雅,颂”合称“六义”。朱熹《诗集注》指出:“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叙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以物喻志);“兴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也”(文已尽而意有余)。按照这种解释,“赋”就是陈述,铺陈的意思;“比”相当于现代修辞的比喻;“兴”的基本含义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宋人李仲蒙解说: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也。
(44)“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45)【风骚 fēng sāo】
(1)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因其对后代文学很有影响,故常以风骚并举。
有时也用来指:
(a)诗文
宋苏舜钦《奉酬公素学士见招之作》诗:“留连日日奉杯宴,殊无闲隙吟风骚。”
蒋光慈《少年飘泊者》八:“今天到某秀才家里写几张字画,明天到某一教书馆里谈论点风骚,倒也十分有趣。”
(b)文采、才情。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唐宗 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
(2)指妇女举止轻佻放荡
(3)形容女子秀丽、俊俏
(46)两司马
文章西汉两司马
两司马指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和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迁。两人在文学史上都很有影响,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
史界两司马
史记作者司马迁和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并称“史界两司马”。
(47)史书双壁
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48)乐府双壁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
(49)李杜
指唐代的李白和杜甫
(50)小李杜
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
(51)三教
儒、释(佛)、道
补注:
【三教九流sān jiào jiǔ liú】
【解释】旧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
【示例】他是个社会活动家,朋友遍及~。
【近义词】三姑六婆、五行八作
【反义词】正人君子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三姑六婆sān gū liù pó】
【解释】:比喻不务正业的妇女。
【出处】:元?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尼姑 nígū】佛教修行的女子
【道姑 dàogū】女道士
【卦姑 guà gū】旧时称以占卜、算命等为业的妇女。
【牙婆 yápó】旧时以介绍人口买卖为业而从中取利的妇女
【媒婆 méipó】旧时以说合婚姻为职业的妇女
【师婆 shī pó】巫婆。
【虔婆 qiánpó】(a)妓院的鸨母(b)贱婆,骂妇人的话(c)用动听的话去取悦人而图利的年老妇女
【药婆】(a)利用药物给人治病或加害他人。最常使用的是“虫蛊”,即抓来一些五毒(蝎子、蜈蚣、蟾蜍、蛇、蜘蛛)将其放入一个罐子里,将罐子密封,埋于地下数天,任五种毒物互相蚕食,到时取出,里面活着的那个动物是什么就叫“什么蛊”,例如活着蜘蛛,就叫“蜘蛛蛊”。药婆利用这种蛊害人。(b)现在意义上的药婆是在乡下或偏远地区专门卖药的女人。运用一些土法子和中草药给人看病,类似于赤脚医生,当今社会仍然存在。
【稳婆wěn pó】(a)旧时以接生为业的妇女。(b)旧时称为宫廷或官府服役的收生婆。(c)旧时宫廷或官府检验女身的女役。
【蛊 gǔ】(a)传说中的一种人工培养的毒虫,专用来害人:~惑。(b)人腹中的寄生虫。(c)毒害人之物:~毒。
【示例】:吾闻贵地有~,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二回
【近义词】:三教九流
【反义词】:良家妇女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五行八作wǔ háng bā zuò】
【解释】:泛指各行各业。
【出处】:老舍《龙须沟》第一幕:“五行八作,就没你这一行。”
【近义词】:各行各业
【语法】:联合式;作宾语;泛指各行各业
(52) 九流
九流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九流可细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却有不一的说法。
(53)【鼎甲dǐng jiǎ】
(a)指豪族大姓。 唐 薛廷珪 《授韦韬光禄卿等制》:“鼎甲华宗,松筠茂行。”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四姓唯 郑 氏不离 滎阳 ,有冈头 卢 ,泽底 李 ,士门 崔 ,家为鼎甲。”
(b)科举制度中状元、榜眼、探花之总称。以鼎有三足,一甲共三名,故称。宋 苏轼 《答李方叔书》之二:“秋试时,不审已从吉未?若可以下文字,须望鼎甲之捷也。”《儒林外史》第八回:“因科名蹭蹬,不得早年中鼎甲。”
(54)三曹
指东汉末及三国魏时的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55)三苏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辙(1039~1112)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
(56)唐宋八大家
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57)三袁
明代后期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的并称。明末辽东也有三袁并称,他们是袁崇焕、袁可立、袁应泰,故又有前者“文三袁”,后者“武三袁”之说。
(58)三吏三别
唐代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六首诗)。“三吏”指《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些诗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59)三言二拍
明代五本话本集及拟话本集的总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共收话本120篇。“二拍”则是中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为明末凌濛初,共80篇。
补注:【话本 huàběn】宋元间说书人讲故事所依据的底本,用通俗文字写成,多以历史故事和当时社会生活为题材。
(60)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fǔ(赵体)。
(61) 元曲四大家
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但历史上还有部分人认为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和白朴。
(62) 中国近代四大谴责小说
谴责小说的题材和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官场、商界、华工、女界、战争等各方面,以写官场最为普遍。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即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wò尧yáo《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è《老残游记》和曾朴《孽niè海花》,主要内容也都是写官场的。 谴责小说为了适应报刊连载的需要,缺乏较充裕、完整的构思和写作时间,因此小说的结构不够严密,多属联缀短篇成长篇的性质,缺乏贯串始终的中心人物。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的九死一生,《老残游记》里的老残,《孽海花》里的金雯青、傅彩云,虽是贯串全书的人物,但更多起着联缀故事的作用,缺少完整的典型塑造。在表现手法上,“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缺乏含蓄,描写夸大失实,一些内容成为“话柄”。但鲁迅称赞《老残游记》“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孽海花》“文采斐然”,个别小说如《九命奇冤》还受西方翻译小说的影响,用倒叙法来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些小说突破了传统的文艺藩篱,在当时发生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63)戏曲四行当:生、旦、净、丑
【生】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清以后又衍化为老生(俗称胡子生)、小生、外、末4个支系。按其扮演人物属性、性格特征和表演特点,大致可分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类。
【旦】在戏曲表演行当中,指女脚色之统称。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
【净】“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为以主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
【丑】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俗称小花脸、三花脸。可分为文丑、武丑两大支系。
(64)五岳
五岳(Five Famous Mountains),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位于山东)、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其中泰山居首。它们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五岳景色各有特点,受到许多游客的青睐,许多文人作家也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
(65)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今之文人,
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期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1],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七子中除了孔融与曹操政见不合外,其余六家虽然各自经历不同,但都亲身受过汉末离乱之苦,后来投奔曹操,地位发生了变化,才有了安定、富贵的生活。他们多视曹操为知己,想依’赖他干一番事业。故尔他们的诗与曹氏父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邺(今邯郸临漳)中,又号“邺中七子”。
“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刘桢擅长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在诗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风格的差异在于陈琳比较刚劲有力,阮瑀比较自然畅达。徐干诗、赋皆能,文笔细腻、体气舒缓。应玚亦能诗、赋,其作品和谐而多文采。"七子"的创作风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也就是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这种时代风格的具体内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66)竹林七贤
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据陈寅恪先生考,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年,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竹林七贤”成名年代比“建安七子”晚一些。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七人的政治思想和生活态度不同于建安七子,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被道教隐宗妙真道奉祀为宗师。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
(67) 中国十大古曲
“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茄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高山流水》——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与吾心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梅花三弄》——此曲系借物咏怀,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调在不同的微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
《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独奏曲,又名《夕阳箫鼓》、《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后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曲。深为国内外听众珍爱。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尽情赞颂江南水乡的风姿异态。
《汉宫秋月》——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为二胡曲。《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阳春白雪》——一首广泛流传的优秀琵琶独奏古曲。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渔樵问答》——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三十多种版本,有的还付歌词。乐曲表现渔樵在青山绿水中间自得其乐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传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载录最早。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释。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期而被杀。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死韩王。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不详。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广为流传,并有多种版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对于曲情的理解,有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寓鹄鸿之志的;也有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音调基调静美,静中有动,旋律起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
《十面埋伏》——传统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阳平楚》。明《四照堂集?汤琵琶传》中记载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所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68)我国历史上的“十圣”
(a)酒圣
杜康(约公元前十世纪),字仲宁,白水县康家卫(今杜康镇)人。生卒无可考。相传他是周朝时酿酒术的发明者。被称作酒祖。
(b) 文圣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孔丘被后世尊称为“文圣”,这个“文圣”的意思是文化的圣人。
(c )史圣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d)草圣
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常熟县尉,金吾长史。善草书,性好酒,世称张颠,也是“饮中八仙”之一。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诗亦别具一格,以七绝见长。与李白、贺知章等人共列饮中八仙之一。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又工诗,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号称“吴中四士”。传世书迹有《肚痛帖》、《古诗四帖》等。
(e)医圣
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f)武圣
关羽(162?—220年),字云长,本字长生[注],并州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汉族。据《三国演义》描写关羽身长九尺,《三国志》中无记载。东汉末年刘备麾下著名将领,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宋朝以后皇帝开始追封关羽,明神宗正式以"圣"字封。
(g)书圣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h)画圣
吴道子(约680~759年 )唐代画家。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永隆一年(680) ,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i)茶圣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汉族,唐朝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他对茶叶有浓厚的兴趣长期实施调查研究,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加工技术,并擅长品茗。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隐居江南各地,撰《茶经》三卷,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全唐文》有《陆羽自传》。
(j)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69) 天干
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计序符号,共10个字: 甲(jiǎ)、乙( 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循环使用。
(70)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子时属鼠;丑时属牛;寅时属虎;卯时属兔;辰时属龙;巳时属蛇; 午时属马;未时属羊;申时属猴;酉时属鸡;戌时属狗;亥时属猪。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也称六十甲子,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71)十二生肖
十二生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由12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在中华文化圈内被广泛使用。有诸多描写十二生肖的文学作品。
(72)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
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柯夫、美国的欧?亨利
(73)世界名著中四大吝啬鬼
(a)夏洛克 (莎士比亚 《威尼斯商人》) 犹太人,高利贷者,贪婪、吝啬、冷酷和狠毒;虽然腰缠万贯,却从不享用,一心想着放高利贷。极力限制女儿杰西卡与外界交往,使其带着钱财与情人私奔;无情地虐待克扣仆人,甚至连饭也不让人吃饱;十分痛恨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因为他慷慨大度,乐于助人,憎恶高利贷者。
(b)阿巴贡 (法国 莫里哀 喜剧《悭吝人》, 或译名为《吝啬鬼》、《悭吝鬼》) 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整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娶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葛朗台 (法国 巴尔扎克 长篇小说《守财奴》, 原译名为《欧也妮?葛朗台》) “守财奴”,即看守财产的奴隶,人本应是财产的主人,是财富的支配者,可是葛朗台却成了守财奴,“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金钱已经使他异化。他为了财产竟逼走侄儿,折磨死妻子,剥夺独生女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不许女儿恋爱,断送她一生的幸福。作者通过葛朗台一生的描写,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泼留希金 (俄国作家 果戈里 长篇小说《死魂灵》) 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俄国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虽然贪婪吝啬与葛朗台不相上下,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留希金的个性。
四大吝啬鬼,产生在三个国家,出自四位名家之手,涉及几个世纪的社会生存,从一个角度概括欧洲四百年来历史发展的进程。从创作的时间上说,泼溜希金出现最晚,《死魂灵》写成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但从人物形象的阶级意识上说,泼留希金应列为最早,他是前苏联封建农奴制下的地主。夏洛克排行第二,他是十六世纪,即封建社会解体,资本原始积累初期旧式的高利贷者。阿巴公算作老三,他是十七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资产者,葛朗台成了老四,他是十九世纪法兰西革命动荡时期投机致富的资产阶级暴发户。
《威尼斯商人》成功塑造了夏洛克这个贪婪、阴险、凶残的吝啬鬼形象。夏是个资产阶级高利贷者,为了达到赚更多钱的目的,在威尼斯法庭上,他凶相毕露,"我向他要求的这一磅肉,是?出了很大的代价买来的,它是属于我的,我一定要把它拿到手里。"象一切吝啬鬼一样,贪婪是其共性。夏洛克之所以拒绝两倍乃至三倍借款的还款,而坚持按约从安胸口割下一磅肉,是因为安借钱给人时不收利息,影响了夏的高利贷行业,所以他要借机报复,致安于死地,好使自己的高利贷行业畅行无阻,从而聚敛更多的财富。夏作为典型的吝啬鬼形象,其个性是阴险凶残,当法庭调解让借款人安出两倍甚至三倍的钱偿还他时,夏险恶的说:"即使这六千块钱中间的每一块钱都可以分作六份,每一份都可以变成一块钱,我也不要它们,我只要照约处罚。"说着便在自己的鞋口上磨刀,时刻准备从安东尼奥胸口上割下一磅肉,凶残地致安东尼奥于死地,而且一味固执,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这就是夏不同于其他吝啬鬼的个性。
作为吝啬鬼,夏和葛虽个性不同,但都有贪婪吝啬的共性,都是处心积虑地聚敛财富的资产阶级代表。而泼留希金则是俄国没落地主的典型,是封建社会行将灭亡的缩影。虽然贪婪吝啬三者如一,但腐朽没落则是泼的个性。他实为富豪却形似乞丐,这个地主蓄有一千以上的死魂灵,要寻出第二个在他的仓库里有这么多的麦子麦粉和农产物,在堆房燥房和栈房里也充塞着尼绒和麻布、生熟羊皮、干鱼以及各种蔬菜和果子的人来就不大容易,然而他本人的吃穿用度却极端寒伧。衣服很象一件妇人的家常衫子,且沾满了面粉,后背还有一个大窟窿。头上戴的帽子,正如村妇所戴的,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腰带还是绷带?不能断定。但决不是围巾。他的住室,如果没有桌子上的一顶破旧睡帽作证,是谁也不相信这房子里住着活人的。他的屋子里放着"一个装些红色液体,内浮三个苍蝇,上盖一张信纸的酒杯......一把发黄的牙刷,大约还在法国人攻入莫斯科之前,它的主人曾经刷过牙的"。泼留希金虽家存万贯,但对自己尚且如此吝啬。对他人就可想而知了。女儿成婚,他只送一样礼物——诅咒;儿子从部队来信讨钱做衣服也碰了一鼻子灰,除了送他一些诅咒外,从此与儿子不再相关,而且连他的死活也毫不在意。他的粮堆和草堆都变成了真正的粪堆,只差还没人在这上面种白菜;地窖里的面粉硬得象石头一样,只好用斧头壁下来......泼留希金已经不大明白自己有些什么了,然而他还没有够,每天每天聚敛财富,而且经他走过的路,就用不着打扫,甚至偷别人的东西。这就是泼留希金的所作所为。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大师,他的创作对一切不合理性的社会导恶现象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吝啬鬼》的情节从古罗马作家普劳图斯的《一坛金子》脱胎而来 。主人公阿巴贡是个典型的守财奴、吝啬鬼。他爱财如命,吝啬成癖。他不仅对仆人及家人十分苛刻,甚至自己也常常饿着肚子上床,以至半夜饿得睡不着觉,便去马棚偷吃荞麦。他不顾儿女各有自己钟情的对象,执意要儿子聚有钱的寡妇,要女儿嫁有钱的老爷。当他处心积虑掩埋在花园里的钱被人取走后,他呼天抢地,痛不欲生,活画出一个视钱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74)怎样辨别古代诗歌体裁
一、古代诗歌的分类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二、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
1.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3.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
4.魏晋时期,文人五言诗开始兴盛。其代表是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及晋朝的陶渊明。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或“隐逸诗人”。《古诗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5.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别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有“诗仙”美称,其诗清新飘逸。杜甫有“诗圣”之称,其诗沉郁顿挫,有“诗史”之称,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诗人,号香山居士,其文学主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唐代的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标举隐逸,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为其特征。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其作品多描写塞外奇异风光,抒写将士乐观豪迈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复杂矛盾情感。诗风奔放昂扬。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6.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宋代的词从风格上看,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是辛(弃疾)苏(轼);婉约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体式与词相近,较为自由,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地使用口语。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数则合一个曲调中许多曲子为一套。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数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