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2.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3.“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4.“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5. “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的宗教人士,对年长的当尊称法师、师父。
6.“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7.“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8. “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9.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继位后始有年号的出现,始创年号元狩,并追建元狩以前年号为建元、元光、元朔。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遇到大事、要事,都要更改一下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乾隆皇帝、康熙皇帝等。
10.四夷,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的泛称。
11.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迂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12.檄,古代最初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也可特指声讨的文告,著名的如骆宾王的《讨武瞾檄》。
13.践阼,特指皇帝登临皇位。君主即位也可叫“践祚”、‘登极”、“登庸”、“御极”。
14.古人讳“死”。古代天子、太后之死称崩、百岁、千秋、山陵崩等;对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有官职,有名望的人死日“卒”;只有平民之死,才直言不讳地通称“死”。
15.寝庙:古代宗庙的正殿曰庙,后殿曰寝,合称寝庙。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或士大夫为维护宗法制度而设立的用于祭祀其祖先的礼制性建筑。
16.《史记》和《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你所不了解的《二十四史》
17.“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18.“外姻”,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
19.“临幸”,专有名词,特指古代帝王亲自到达某处。
20.《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21.“总角”指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不分男女。常用来指少年时期。
22.“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也泛指军队。
23.“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24.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25.“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上的敬称;“愚”是对自己的谦称,“臣”也是谦称。
26.股指的是大腿;而肱是指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股肱之臣,辅佐帝王的重臣,也喻为十分亲近且办事得力的人。
27.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28.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29.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九品十八级。
30.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