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长沙的古往今来

条评论

长沙的古往今来

长沙市是湖南的省会。1982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市为其中之一,也是首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现辖长沙、望城、宁乡3县和浏阳市,市区分5个区。总面积11818平方公里,约占湖南省面积5%;人口613万(2000年),约占湖南省人口的9%。长沙是京广铁路的大站,又是石长铁路的终点。公路则有纵贯南北的107国道和横接东西的319国道,再加民航和湘江水运,地位适中,交通方便。

长沙这个地名,最早见于《逸周书》,记载周成王时,各地进京的物品,有“长沙鳖”。春秋战国时期,长沙属楚国,就以产米著名。秦统一中国,设36郡,长沙郡是其中之一。辖区相当于现在湖南的东部。汉初分设长沙国,不久分出桂阳郡(郡治在今郴州)。从那时起,历代有长沙郡、长沙国、长沙府、长沙县、长沙市、长沙地区,还有其他名称,行政区域有许多变动,容易造成错觉。

西汉为长沙国,先封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传了5代,约55年。后来汉景帝又封他的儿子刘发为长沙王,延续到西汉末年。王国的地位相当于郡,实权多操在中央派造的“相国”手里。东汉以后,也有在长沙封王的,但只有南朝的刘宋,短期间曾称“长沙国”。

公元9年,王莽篡汉,改长沙为“填蛮郡”,显然含有侮辱少数民族的意味,很不得人心。不久,东汉建立,恢复长沙郡。东汉后期,长沙属荆州。西晋末年,改属湘州。隋朝简化官制,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二级,长沙改称潭州,唐宋相沿,直至明初改为长沙府,清代相沿。长沙府辖12县(州),北至湘阴,西至益阳,西南至湘乡、东南至茶陵,相当于今天的长'沙、湘潭、株洲3市及岳阳、益阳两市的一部分。

民国初年废府。1933年设长沙市,不辖县。解放初期,长沙市也不辖县,另有长沙地区,不久改称湘潭地区。

长沙郡的首县,秦为湘县,汉改临湘县,隋改长沙县,一直沿用至今。东吴曾分设湘西县,五代曾分设龙喜县,时间都不久。北宋曾划长沙县南部为善化县,相沿近千年,民国初并入长沙县。解放后又将长沙西部划为望城县。

由此可见,同一“长沙”,包括的范围因时代不同、建制不同而有广狭之分,稍不留意,便可造成误会。例如五代的诗僧齐己、明朝的宰相李东阳,都有记载说是长沙人,其实前者是益阳人,后者是茶陵人,因这两地都曾属长沙。现在就不好这样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