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滋补身体不用花大钱,古代养生学家推荐,早起一碗粥就能健脾胃、养气血,好处多多!
冬天冷飕飕,想要强健身体,除了吃姜母鸭、羊肉炉进补,中医告诉你,其实一碗粥,就能达到顾胃、养肾的功效,健康效果更加分。
清代医学家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把粥品誉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靖妃中医诊所院长陈玫妃解释,这是因为过去的人不像现今有琳琅满目的补品、保健食品,以粥养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智慧。粥可以强化脾胃功能,温和性平,能补气养生,再搭配节令食材进补,方便又健康。
中国医药大学北港附设医院中医师杨淑媚认为,现代人普遍营养过剩,冬季天冷,不自觉吃下太多高热量、高油脂食物或是补品,肠胃反而得不到适当休息,有时身体还没补到,就先吃坏肚子。
此外,有些人体质燥热,用姜母鸭、羊肉炉等食补反而会上火,造成口破、便秘、失眠。前台北市立联合医院营养师许云卿说,这类食物的汤也含有较高的普林,一般人还喜欢边吃边饮酒,慢性病、痛风的病人非但没补到,还常加重病情。
补冬选入肾、益筋骨食材
杨淑媚指出,冬天要先顾好肠胃,才能有效吸收营养,让身体维持温暖。「粥品就是很好的选择,」不仅可以保护肠胃,也能暖身驱寒。
粥属于性平的食物,温和不刺激,各种体质的人几乎都适合食用。
冬天吃粥又该怎么吃?中医强调因时制宜,冬季属于五行中的水,对应到五脏是肾,对应五色则是黑。因此「补肾」是冬天的养生原则。杨淑媚说,黑色食材多能入肾,黑芝麻、黑木耳、黑豆都是很好的食材。
冬季因为活动量少、日照时间不长,因此保护筋骨特别重要。杨淑媚说,肾主骨,入肾的食物有益筋骨,排骨、乌骨鸡对筋骨也很好,可以加入粥品。陈玫妃说,煮粥其实不用太过复杂,1~2种食材、药材,相搭配就可以熬出一碗营养的粥品。
想要营养更均衡,可以适量加入蔬菜。杨淑媚建议,可以多选择温热性的冬季蔬菜,芥菜、韭菜、大头菜(又称芜菁)都很适合。冬天因为寒冷,也可以在粥里面加入适量生姜、葱白,增加抵抗力,预防感冒。
(图片来源:pixabay)
晨起一碗粥,护养胃气
陈玫妃说,早上7~9点是护胃的时辰,因此晨起来一碗粥,可以达到护养胃气的效果。
除了搭配的食材外,选米也有学问。
《滇南本草》曾记载,「梗米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杨淑媚说,梗米类似现在的蓬莱米,也是一般常吃的白米,口感香甜、有嚼劲,含有优质蛋白质与矿物质。
糙米则因为没有完全脱壳,比白米保留更多米糠层的纤维质和镁、锌、磷、钾等矿物质,胚芽则含有蛋白质和维生素B群,营养丰富。
但糙米、小麦胚芽、豆类等食物的磷含量也比较高,每100克就含有大于300毫克的磷,许云卿提醒患有高血磷、慢性肾衰竭的人要适量摄取。
粥也并非适合所有人食用,许云卿表示,饭煮成粥以后,里头的醣从大分子变为小分子,身体吸收快,因此会有血糖快速上升的情形。她建议,糖尿病患者就要尽量少吃粥。
吃饱了,多走走
「吃粥也要注意细嚼慢咽,」许云卿说,因为粥容易入口,很多人习惯直接吞下肚而没有咀嚼,在口腔停留的时间太短,仍会增加胃的消化负担。另外因为是米、水、食材一起煮,不小心容易吃太多,造成胀气,也要酌量食用。
料理时需要注意食材的特性,决定何时下锅。若是不容易熟的食材,陈玫妃建议可以先氽烫过后,再加入粥里熬煮。想要自制药膳粥,可以先将药材熬成药汁,等粥煮熟后再加入搅拌食用,风味更佳。
自古养生学家也建议吃饱后要多走走,有助消化与吸收,也让身体热起来。
清代养生学家曹庭栋就说:「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现在,就用一碗暖呼呼的粥,开启一天的好精神!
天冷想进补?中医师推荐4粥品
(图片来源:康健资料)
排骨花生仁粥﹙2人份﹚
改善腰膝无力、消化不良
食材:排骨5小块、(生)花生仁半杯、白米1/2杯、姜丝少许、盐少许
做法:以上食材加约8杯水,用电锅共煮成粥,最后加入食盐调味。
贴心提醒:若是担心排骨煮久肉质过老,可以先将排骨氽烫准备,待粥煮熟后,再加入用小火慢熬5分钟食用。若想要萃取排骨骨质,加强壮骨功效,则可以拉长熬煮时间。
(图片来源:康健资料)
黑芝麻何首乌粥﹙2人份﹚
护肤美容、补血固肾
食材:黑芝麻10克、枸杞子10克、何首乌10克、米1/2杯、盐少许
做法:
1.黑芝麻稍微压碎备用。
2.何首乌先以1杯水煮取汁。
3.白米洗净加入5~6杯水煮成粥,加入上述食材、少许盐搅拌后食用。
贴心提醒:黑芝麻压碎可以让人体容易吸收营养素,也可以使用黑芝麻粉代替。枸杞能保护眼睛,又增添风味。
(图片来源:康健资料)
肉苁蓉羊肉粥﹙2人份﹚
补气暖身、改善腰痛
材料:肉苁蓉15克、羊肉100克、白米1/2杯、盐少许
做法:
1.羊肉切薄片或切丝,拌油清炒。
2.肉苁蓉加2杯水煮成汁。
3.白米加5~6杯的水用电锅共煮成粥。
4.煮熟后加入上述材料拌少许食盐调味即可食用。
贴心提醒:羊肉炒过或氽烫后可以去掉其骚味,再加入粥中煮风味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