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定高阳,有一项民间技艺,它历经岁月的沧桑,从明末到清代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历经数代兴衰叠替,曲折坎坷,见证着民族手工业的顽强生命力。
作为土生土长的高阳人,柴师傅对于染织技艺的执着,与高阳这座城市的历史传承密不可分。高阳位于保定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是河北有名的产棉区,因此素有“纺织之乡”的美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高阳民间染织技艺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这项民间手工技艺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绵延四百多年的历史。在20世纪30年代,用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生产的纺织品,曾经占整个华北地区纺织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并曾出口世界各地二十多个国家,在中国纺织史和中国近代工业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今天,通过柴师傅的一举一动,我们还是能够感知到这项古老的技艺。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工艺种类繁多,代表性的工艺技术共分为四大类型,十数个小项。四大类即纺、染、织、整民间工艺。十数个小项包括土布印花、土轧光技术、提花楼子织布、土漂染技术等。高阳民间染织业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既有家庭式、作坊式的小型生产模式,也有近代工厂、布线庄等近代工商业生产模式。以柴师傅拿手的印花为例,这只是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的一小部分,它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其复杂精准的操作。
高阳民间染织技艺具有自己一整套纺、染、整工艺流程。其产品具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和实用价值。历经岁月变迁,高阳民间染织技艺仍保持了自己完整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出口,“高阳土布”曾经享誉世界,不过随着现代机械化的大规模出现,高阳民间染织技艺的发展也遇到了问题,这个问题,同样考验着从事民间手工染织技艺三十多年的柴师傅。
柴师傅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传承着高阳染织技艺,而拥有着传统历史优势的高阳也在寻求突破。在近二三十年,纺纱、织布等产品的主导地位让位于大城市纺织产业后,高阳另辟蹊径,主打毛巾、毛毯等细分行业,使毛巾产量占全国产量的30%,毛毯占20%,出口额近3亿美元,成为省级出口基地。高阳,这个中国传统纺织文化的缩影,如今依旧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