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黄山的山水间,人们每每惊叹徽州文化,常用“如此博大精深,如此辉煌灿烂”来形容。确实,在中国文化谱系中,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特色而相对独立的地理文化单元。
所谓徽州,是指以今天安徽黄山市为主体的地域,传统包括一府六县,即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和婺源。方位大致位于北纬29和30度圈线。全域面积大约1.5万平方公里左右。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夹有休(宁)屯(溪)盆地,河流密布,水系发达。属北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丰厚。现在人口200余万,与历史上高峰值差距不大。尽管地理面积不大,但徽州作为文化概念,却有着非常稳定的地域空间和传承谱系,以世系家族为骨干的纵向传承,和徽商迁徙的横向衍播,特别是至今依然保存的海量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给人们展现了一个发育充分、独立完整的传统农业社会区域样本,其声名则早已突破地域限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桂冠上的奇葩。
当我们回眸审视审美中华传统文化时,徽州文化作为一个精致且成熟的文化范本,其综合性、复杂性和完整性,使之超越其他地域文化,可以给我们提供独特视角和现实参考。
一、徽州文化在文字上的体现。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文字。我们观察一个地方的文化,不能不观察其有无文字记载、记述和描述其物质生产史、社会生活史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活动。没有文字留下的文化,很难得到普遍认可,实际上也不能产生社会影响。
徽州之所以成为独立的地理文化板块,与在徽州发现的大量文书直接相关。古来新学问起,大都由于新发现(王国维)。比如敦煌文化,就是外国传教士从敦煌发现并带出了大量的文书文本。徽州也是如此。随着二十世纪后半叶社会革命深入到每个角落,徽州开展了持续不断的抢救文物行动。结果发现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令人摸不到边,也探不到底”。保守估计,徽州文书应在50万件,远超敦煌发现的5万余件文书。其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契约字据、公文案牍、书信手札、乡规民约、鱼鳞 图册、宗法礼仪、财务簿记、手书文稿等。这些文书构成了徽州文化坚实的学术基础。许多文书本身所具有的延展性,如族谱家谱,乡规民约、契约记簿等,更是包含着大量的、非正史可记载的社会基础信息。今天人们评价徽州人有文化,多是从这个直观印象出发的,徽州有文化,也是因为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徽州人都能克难克艰、事无巨细,通过大量文书记录下了他们的日常。
现藏于黄山学院徽州文书博物馆
其次是文字所表达的抽象理论思维。这是更高层级上的社会文化发达标志。徽州如此狭小的地域范围,历朝历代却集群出现了大批文人学者,状元进士比比皆是。特别是新安理学发轫于斯、壮大于斯。梁启超说,我国自秦以后,克能成为时代之思潮者,则汉之经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清代考据学,四者而已。理学和考据学都与徽州紧密相关。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是徽州婺源人,其追随者中,徽州本土人士众多以至成派,号称新安理学,成为程朱理学的重要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徽州人不仅研究理学,更是努力践行之,把理学普及应用到基层民间。在徽州,凡事皆依《文公家礼》,凡书皆读朱子所注。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新安理学教育广泛深刻,并活化到徽州所有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之中,浸透在人们 的日常的生活劳作方式之中,从贾而好儒,到伦理物化象征的牌坊,都表征理学在徽州做到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了解徽州文化,不了解程朱理学对徽州的作用影响,很难窥其堂奥。新安理学发展脉络清晰,人物星汉灿烂,出现了一批宗师,如朱熹、戴震等,他们不仅对徽州文化具有根本影响,甚至左右了时代思潮,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塑造和最后定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西学东渐之后,新安理学的理论前提、逻辑架构、概念设置、分析方法大多被抛弃,但他们已深度嵌入到中华文化中,在历史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其实,直至近当代,我们在胡适、陶行之等徽州人身上,也能清晰看到其精神影响。今天,在徽州我们都可以通过具体实物和普通百姓的行为方式去体会观察到。徽州文化的各个方面都离不开理学,也可以说,理学为“经”,各个方面只不过是理学的外部展开和具像表现。
再次是文学。最能体现文化特质的当然是文学作品。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词华典丽,意义多重多解,早已超出作者初心,成为徽州不计其数、文字蔓妙的山水诗文代表。徽州文学的昌盛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与浓厚的人文文化分不开。徽州文学最主要的特点,一是描绘本土景色作品多,二是本土诗社文会多,三是本土作者多。社会把文学作为一种基本修养和基本技能,为诗作文不完全为通常意义上的传统文人所独有。文学的创造性、适用性、知识性与教化特征明显。例如,徽州的楹联,既是居屋装饰的实用需要,也是居室主人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真实写照和自然流露。其 “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难生色。”且看: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徐霞客日,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而知天下无山,观止矣;陶行之云,吾徽州可谓东方瑞士,莫辜负新安大好山水,共勉之。喝一杯说三道 四,得安闲处且安闲,听两句论古谈今,有快乐时须快乐。
二、徽州文化在实物上的体现。人类在地球上留下的最醒目的痕迹当然是各类各式建筑。进入徽州,遍布青山绿水间的村落和民居无疑是最让人流连的。徽州建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存,包括了实物、科学、技能、艺术等诸方面内容,甚至突破物质技术和功能的限制,进入了人的心情和心理的境界,折射出区域的社会习俗和精神风貌。不得不看,也不得不琢磨。
古徽州号称上下五千村。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水高下密。曲径如弯弓,连墙若比栉。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这是描写世界文化遗产的黟县西递村的诗篇,也是所有徽州古村落的剪影。徽州建筑展示的传统乡村建筑体系,当下已突破区域的限制,而事实上成为所谓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元素最集中的代表。徽州村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点。首先是它的风水观。这是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世界其他文化最隐秘、最富有自身特色的部分。徽州村落规划思想上深受风水学影响。村落选址要求极严,强调卜居、发脉。一定是前有流水,后有靠山,左右砂山环护。风水观的落地还有水口。村落前的水口,系一村福祉之所在。山管人丁水管财。这种风水观的效用,一个体现就是这些村落经历数百上千年岁月不等,但大多从建设始至今都还活着。徽州村落与通常意义上的遗产有着重大差别。虽然冠之以遗产之名。但它不是历史博物馆标本,是活生生的现实存在。二是徽州村落以直观的形式,把徽州宗法思想理念给予了落地落实。村落 ,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棲身之所,它是人生的出发地,是氏族血脉传承的依托,既是自然空间的一部,也是社会管理的具体载体。集中在祠堂、牌坊建造与民居布局上。徽州村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宗祠必须建在村落布局的中心地位,其祠堂不仅规模宏伟,居于核心,也是村落建筑高度标杆。三是在文化审美趣味上,突出展现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田园生活向往,呈现天人合一、儒释道合一的心态与意趣。要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选址、布局、造型、结构、功能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出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别具一格。徽州村落实际是按“书”营造,如多设计“八景”之类园林景观。理念相通,传承一脉。所谓的“徽风皖韵”,说的就是蕴含其中的文化意蕴,及其所呈现出的精神向往。
徽州建筑的单体形式,包括民居、祠堂、牌坊、庙宇、书院,还有桥、亭、廊、阁、台、榭等。现黄山地区约存古建8000余个。其中前三者被称为徽州古建三绝。而民居是最多、最常见的式样。民居是构成徽州村落和徽派建筑的基本单位。从历史渊源上看,徽州民居应源自南方一带的干栏式建筑。从建造结构上看,通常为多进楼层院落式集合型。民居组合因为依山就势,尊重地理,整体形态呈现灵活多样、流动飘逸。其外部特征则可以识别为古拙、敦厚、凝重、规矩、清逸、精致等。具体到每个单体建筑,更具文化性、装饰性,是把一种特殊的建筑风格推开并定型,即所谓徽派建筑风格:粉墙黛瓦马头墙,肥梁瘦柱高楼房,门罩山墙地铺砖,两进三间天井院,双层砖木雕画绝,楼上阁厅飞来椅。在白墙青瓦的外观里,填充着日益丰富的文化内涵。单体民居内装饰每每精雕细做,室内陈设更是集建筑、书画、雕刻于一体,楹联字画,书香意趣、品味不俗,石砖木三雕,绮丽多姿、精美绝伦。
三、徽州文化在行为上的体现。文化最重要的功能是塑造人,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徽州人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深厚的人文传统、富庶的徽商经济和基层民众艰苦的生存竞争,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产生和形成了众多与外地显著不同的具有本区域特色的文化传统。徽州文化在塑造人的行为方面,极为成功,突出表现在礼仪、读书、经商和谋生的事工上。相对而言,在实际生活运转中,徽州也没有其他地区士农工商泾渭分明的等级差别和尖锐冲突。
徽州礼仪源出儒家文化,主要是儒学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学。而兼纳各方礼仪,采择其善。徽州礼仪的核心是孝亲文化,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但徽州人践言践行,把此做到了极致,铺排出十分繁杂的礼仪程序制度,其外在的典型表现是祠堂,内化在人的行为上,则细致规范着徽州人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和血缘亲情表达。所谓“尊其尊而长其长,老吾老而幼而幼,亲亲之义,循循有序,礼义之风蔼如也”。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历朝历代,徽州的州学、县学、书院、私塾、义学、书舍、书堂、学馆枝繁叶茂。遍布城乡,井邑田野,莫不有学。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最高荣誉等级。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选拔出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百万名以上的举人。公平论,科举是人类社会的一项伟大发明。它曾创造了公平公正,科举考试的制度设计和组织严密程度,怎么看都是世界上最严格最科学的。其次,它非常适合国家大规模选拔人才。它能最大程度的动员社会力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成为巨大的旋涡中心,吸收了最多的社会资源,也吸收了大多数读书人的毕生精血。再次,科举产生的结果极其堂皇,它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文官系统,通过科举考试的这批人实际上在管理着国家事务,特别是承平年间的社会行政管理事务。徽州人对科举可谓是真正顶礼膜拜。举宗族之力,举世代之力,以博取功名几乎成为全体徽州人的自觉意识和行动,且卓有成效。休宁在皖南只是一个很小的县,尽管建县有一千多年了,至今县域人口还不过20万。但它却有底气,建了中国独一无二的状元博物馆。因为休宁历史上产生过19位文武状元,明清两代还考取了进士460余人。而同为徽州的另一个县歙县则产生了12个状元,2000余进士。金榜题名,是人生幸运之最。想一千多年里,全国进士才十万,与读书人总数比较,已万不企一,而状元更寥若星辰,仅区区700来个。可以想见,中状元是一件多么难以企及的事。谁料皇榜中状元,说起来哪一个状元不充满戏剧故事。这一点在徽州民间谚语中也有充分体现。最值得人品味的,科举塑造了一种崇尚读书、尊重文化的传统和氛围。当然,“读书非徒以取科名,当知做为本”。中化文明数千年不衰,或许这也是其中的密码之一。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也是造成徽州众多世家和名门望族的重要原因。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十四,往外一丢。徽州地窄人稠,生活不易,经商是一种无奈选择。然徽商独领风骚,称雄商界近四百年,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奇迹。真正成就其独特风景的是“贾而好儒”。科举考试能得中的,不论举人、进士,更遑论状元,相对整个社会的读书人来说,都是少数。大多数读书人会在这一层层递进的考试制度里被淘汰。落第后的读书人,最好的出路是给官人当幕僚,充填社会的一些需要识文断字的边缘行业的空缺。其中不少人在乡里当私塾先生。把他们自身未能实现的梦想,千方百计嫁接给下一代,充当着传承文化的教育者。徽州落第读书人可能还有一个出处,即去经商。经商成功者,可以得到社会的承认,再利用充裕的经济实力,大力支持读书,更是成功徽商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可能因为徽州商人的这种独特追求,徽商文化特色非常明显,其经营理念都透着浓重的“儒”意味。斯商:不以见利为利,以诚为利;斯业,不以宝贵为贵,以和为贵;斯买,不以压价为价,以衡为价;斯卖,不以赚为赢,以信为赢;斯货,不以奇货为货,以需为货;斯 财,不以敛财为财,以均为财;斯诺,不以应答为答,以真为答。
徽州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另一道独特风景线,是徽州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年来,黄山荣获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名目、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它极大地提高了徽州的文化品位,丰富了徽州文化的内涵。黄宾虹称之为“世苑之奇英,神州之至宝”。运用工具,使用各种材料、手段、技巧与习惯谋生,并可在特定族群中传播学习的行为能力,是人类智慧的物化实践。其中很多只有活人相互学习才能掌握,文字只能记录,而不能给予传承再现。比如书法雕刻,道理懂的再多,不去实地实际亲自动手练习,也不能保证你写出漂亮的字、雕刻出精美的画。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物质生产方式的进步,大多数手工技艺逐渐离开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需要,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层面。徽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技术层面的,虽然仍与谋生相关,但已进步为追求更美好的生活需要。与其他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较,是它自身仍有较强的发展能力,能够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如石砖木竹雕刻等,已发展成一种富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砖雕是青灰砖上雕镂,广泛用于门楼、门楣、门罩、屋檐、屋顶处,使建筑显得典雅庄重。石雕主要用在石结构建筑物上,如牌坊、桥梁、民宅的基础部分,以及大的宅院的石栏板、廊柱、门墙、云鼓上。木雕应用更为普遍,数量最多,多用于民宅等建筑物木结构和各个部位,如梁架、雀替、隔扇、槛窗栏板、挂落等。近年新发展出的竹雕,则主要用于摆设装饰,如屏风、笔筒、对联、茶叶筒等。四雕的广泛应用,能使建筑装饰品位提升,更显古朴端庄,清新淡雅。已成为时代新的时尚,相当有活力。这与一些濒死或已死的非遗,只是简单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形成鲜明差别。二是艺术层面的,体现着审美要求的手工制作,更带有地区的群体文化特点。如徽州漆器,漆器曾是典型的物质生产,是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今天已完全脱出日常生计束缚,变成赏玩物品,成为满足人们精神追求的工艺。黄金易得,李墨难求,徽墨的制作也是如此,现在也并不追求产业规模效用,而以技艺传承、文化传承、精神提升为已任。三是集体偏好,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容上多体现徽学渊源、儒学伦理和士商趣味。最主要的特点是,是伦理说教和文人玩赏气息浓重。这可从题材上看出。如郭子仪上寿,二十四孝图,松梅竹兰四君子、关公走单骑等。更多一些小巧心思,如“商”字门设计,多层次雕刻追求,以及其他并无特别实用目的的糜费细节。价值更多体现在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不少徽州工匠本身素养较好,艺有专长,特别能定心凝神,专注专业在技艺上的掌握与提升,展现出现代中国社会稀缺的工匠精神。实际上,徽州很多工匠本身就是大文人,这种隐密的身份转换,在其他地方很难见到。他们乐在其中,这也保证了徽州工艺的总体水平。从徽州出产的工艺品,砚雕、砖木石竹器件、漆器、茶叶、罗盘、盆景、撕纸、根雕等,大多要求严格,技艺精湛,同时观赏性强,市场叫好程度高。有较多非物质文化因素的徽菜,为我国传统八大菜系之一,近年来复兴势头猛烈。它的功夫并不在豪华奢侈,主要体现在选用不同的原料、不同的调配料和不同的烹调方法,总体特征是重油重火重色重环境,也偏重在彰显手工技艺、体现饮食文化。
徽州刀板香
四、徽州文化在风俗上的体现。民俗就是芸芸众生的生活文化,在日本叫基盘文化。在很多时候,它是礼仪制度的外化泛化表现。徽州系统和完整地保存了地方独有的民俗文化符号系统。这在汉民族聚居地中比较少见。很多游客到黄山,深感这里古风盎然,俗美风淳,并喜欢用形容少数民族地区的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民风淳朴。现在,到徽州过徽州年,是黄山人甚至是外地人的重要选项。这里提供的民俗体验,文化质感鲜明,丰度极高。在特定的仪式流程中,使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得到立体的感知和认识。
历史上,徽州曾承接三次中原世家望族大迁徙,汉文化渊源深厚,其耕穑作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方式发育充分,又因为理学影响,很多日常生活习惯作为制度和礼仪推而广之,为习俗加持了理性的色彩,同时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长河里,徽州自然环境相对封闭,少受外界侵扰。民俗地域性强、传承性强、保存性好、集体特征明显。进入现当代以后,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使很多风俗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如徽州的一些生产及经商习俗,树神祭,土地买卖找价,少小离家,商家门不朝南开等;人生仪式方面的习俗,祈子,分娩,成年,婚姻,饮食禁忌,葬礼等。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年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宵小不敢肆焉。但徽州“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古风犹存。很多民俗仍很鲜活地保留在信仰崇拜、传说、歌谣、故事、谚语、俚语、礼仪、节庆活动等日常生活里。这可从徽州人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接人待物规范仪礼上体会,也可从徽州民居的装饰、摆设中看到,如街角之处设置的泰山石敢当等。当然,如亲身参加当地的一些婚丧嫁娶、节庆游艺、开工建房等活动,通过别识其标记、组织、次序、队形、图案、纹饰、色彩、样式、声响、音乐等,更能体会徽州民俗的魅人之处,让我们窥见往昔的生活图景。
值得提出的是,经历了现代化或欧风美雨的洗礼,徽州一些良风美俗更显独特价值,并展现其与时俱进的色彩。当然,当代剧烈的社会制度变迁,徽州有些已消失多年的习俗也有回潮现象,如安苗节、宗族上的宗亲会、家教礼仪等习俗形式得到部分恢复,但宗法、家规之类习俗却再难复兴,不能成“风”。至于发展经济借旅游之名搞的一些仿民俗、假民俗,在民间并没有位置,没人上心在意。
五、徽州文化在精神上的体现。信仰是文化的最高级形态。徽州人在信仰上,历来紧跟主流意识形态。但宏大叙事下,地方的原始信仰,仍伏脉潜藏,恒定有常,属精神世界的真实构成。徽州本来地处古吴楚之间,乃山越之地,越楚巫术遗风甚盛。传统徽州的信仰世界,最耐人寻味的是植根于原始信仰的自然崇拜:山有山神,水有水怪,树有树精。这对处于一个丛山间、相对幽闭环境的徽州实属正常。直接、功利的佛道神灵崇拜:城隍,五猖,土地,元天上帝神,龙王水火神等,有用即拜。传承久远、反复强化的祖先崇拜:徽州人讲究“慎终追远万代子孙继德馨,经传文章百年后世之典范”。创造群体美德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的英雄崇拜:传统徽州祭祠排序是神灵,朱子文公,祖宗,以及关公和“安史之乱”中出现的忠烈张巡和许远。越国公汪华祭祀特别普遍,其牌位通常与神灵放在一起。徽商勃兴后,财神成为徽州民间公开的信仰与崇拜物,在精神和现实两个世界都发挥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历朝历代产生的状元也是徽州人膜拜的对象。无论儒释道信仰,还是其他外来植入的信仰,在徽州都曾被多次、多重颠覆和重塑,但徽州精神血脉里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从未真正消失。
上述五个维度,经纬交集、相互支撑、细密织就了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这五个维度,只是试图提供分析、欣赏徽州文化的框架。如果硬要拆开,可能 如七宝楼台,拆开就不成片段。同时,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事实存在,本身也意味着它不只有这五个维度。它还有更多的内容,它还有更多的空隙需要填充。特别要强调的是,去徽州的最主要目的地,山岳风光的集大成者黄山,就装不进这个框架,需要单独叙述。徽州文化还需要放在历史中看,而历史本身是变动不居的。但无疑问,当我们面对未来时,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过去,甚至回到过去。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续命的终极资源,甚至也可能就是它自身生命的终极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