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今天的学子们初次离家上大学时有什么感想?大约心里也会隐隐作痛,有一股埋得很深的乡愁。苏轼也一样, 当时汴京遭了大水,四下里很是狼狈。苏轼站在桥上观夜市,发出“独立市桥人不识,万人如海一身藏”的感慨。然而,优秀的人终究是要勇往直前的,京城的大舞台,正等待着苏轼去施展他那无尽的才华。
八月,苏轼与苏辙在开封府考举人。苏轼考了第二名,苏辙也入了榜。第二年正月,参加礼部考试,欧阳修任主考官,苏轼中了榜眼,苏辙同入榜。事实上苏轼应该是状元,但因文章太好,而那试卷是糊了名字的,欧阳修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便将其置于第二位。
兄弟二人同时上榜,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汴京的达官贵人有个榜下捉婿的习俗,意在将这些荣登金榜的年轻人强行揽入自己家中。苏轼与苏辙隐在人山人海里,望着榜单上的名字,听着旁人赞誉,觉着挺有趣,也挺受用。一会儿不知从哪儿来了个“老爷”,后面跟个小厮。那“老爷”指着金榜名单念叨:“ 这苏氏兄弟不错,大可一并揽入家中。”小厮提醒:“听说这二人都已娶妻。”“老爷”感叹:“可惜、可惜.....”那小厮眼珠子一转,出起了馊主意:“ 不如将这两兄弟捆绑回去,不怕他们不同意!”这话就没意思了,苏轼与苏辙听了扭头便逃,苏辙跑得略慢了些,结果被几家人围抢,差一点大卸八块。
苏洵自然是很得意,脸都笑烂了。一会儿他又背过身去, 流露出一点落寞的样子。旁人问他感想,苏洵道:“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其实当年他屡试不中,或许是吃了时间的亏,那时科考浮夸风很重。眼下欧阳修变革科举,去浮风,重实用,苏轼那带有“策士之风”的文章才能脱颖而出。无论如何,两个儿子大有出息,受到仁宗皇帝的“金口”盛赞,说是为朝廷得了两个“太平宰相”, 做父亲的,也该心满意足、别无他求了吧?
再来说说大官兼文坛领袖欧阳修。这老头儿近几天兴奋异常,逢人便夸苏轼,更到处宣称:“三十年后,无人道着我也!”苏轼的《谢欧阳内翰启》《刑赏忠厚之至论》 等文,欧阳修读了,“ 不觉汗出,(连呼)快哉!快哉!”至于苏轼在考场上竟然杜撰尧帝典故一事,欧阳修听了更是叹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堂堂翰林大学士,如此推崇一 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那模样显得极其可爱。也可见当时的名士风度,是何等潇洒大气,完全不以私心为念,毫不担心后人的风头会盖过自己。大家都是华夏文明的接力手,能将这文明之火,传给一个更为有力的人, 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喜悦。张方平和欧阳修联手,将苏轼推向了华夏历史的大舞台。
作者简介:
刘寅,现为眉山市作协会员,眉山日报社编辑,有多篇新闻、散文、纪实文学作品获四川新闻奖、副刊类一等奖、眉山市东坡文艺奖等。《探秘苏东坡》为作者首部纪传体小说。
《探秘苏东坡》
该书从印象东坡、学子东坡、情感东坡、官员东坡、行走东坡、美食东坡和神秘东坡七个角度,探索苏东坡的生命轨迹的真善美的本质和精神。
购书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