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中国汉字的故事

条评论

中国汉字的故事

知其然还需知其所以然,我们真的认识每天都在使用的文字吗?不如一起来看看汉字自己的历史和故事吧。

作者叙述了古老汉字走过的曲折历程,讲述了汉字背后蕴藏的传奇故事,把近些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趣的汉字故事也收入其中,为读者平添了许多茶余饭后的话题。本书力求告诉我们汉字来自哪里、现在过得咋样、未来会走向何方,帮助我们写准汉字、读准汉字、理解并使用好汉字。

书名:《中国汉字的故事》

作者:[中]吴永亮

【您将听到】

1. 汉字诞生的过程;

2. 古人常用的四种注音方法;

3. 古代使用汉字时的避讳。

如果问您,咱们的文字是怎么产生的,您大概马上就会想到“仓颉造字”的故事,对吧?不过,问到中国字为什么要叫做汉字的时候,好多人会想当然的回答说,因为是汉族人使用的文字呀。这样的答案可不够准确,让我们从汉字的诞生开始,来看看那些发生在汉字身上的故事。

说起来,虽然现在基本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字,但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所有人的祖先都在用同一种方法做记录,那就是图画。

文字还没有被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要是想记录下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且还想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们也知道这件事儿,通常就会去找一个洞穴,再在这个洞穴里找一块相对光滑平坦、可以刻画的石壁,然后把这件重要的事刻画在石壁上。这样,既能保证这件事儿不会因为口舌相传,被传得偏离了真相,又能避开风吹日晒,尽可能延长这些图画的寿命。

当然啦,这种洞穴并不常见,还有很多刻画在岩石上的图画留存到了现在。比如在连云港锦屏山南麓的将军崖画,据专家考证,这幅画距今大约有7000年;更古老一些的石洞壁画,是在西班牙北部的一个小镇,2016年考古学家公布,那面壁画估计有1.45万年历史了。

后来,等到画画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文字就应运而生了。不过,关于文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各个民族都有不一样的说法,好吧,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终于可以使用文字,不用再考验画功和看图说故事的能力了!

咱们的汉字,据传说,是仓颉在参加集体狩猎活动的时候,受到了启发,开始发明的。咦?这打猎和文字有什么关联呢?原来啊,是打猎那天,仓颉走到一个三岔路口,看到几个老人正在争论要往哪边走。一个老人坚持往东,说那边有羚羊,一个老人说要往北走,那边有一群鹿,还有一个老人激动地要拉着大家往西走,说那边有两只老虎,不去就等着后悔吧。

仓颉走上前问了之后才知道,原来这些老人是根据地上的脚印来判断的。突然,他脑子里灵光一闪,既然一种脚印能代表一种动物,那么其他的东西,是不是也可以用符号来表示呀!于是乎,我们的文字,就开始慢慢地、一个一个地被创造出来了。

不过,文字虽然被创造出来了,结果大家学着学着就跑偏了。到了战国那会儿,字形混乱到一个简单的“马”字,单在齐国就有三种完全不同的写法!所以,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每天开始处理国事,本来就很累了,再看到写得乱七八糟的公文,更是忍无可忍。为了让办公方便点,顺便提醒百姓们,国家已经统一成了一个,就命令全国统一用小篆来写东西。

诶,这还没完,虽然统一成了小篆,但是这种字体的笔画还是很复杂,有个叫程邈的文官就深受其害。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研究出一种比小篆更好写的字体,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隶书”。

这个发明可不得了,隶书直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所以,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秦汉时期是很重要的分水岭。秦汉以前,汉字处在“造字时代”,从汉代开始到唐代,属于汉字“造型时代”。

现在,您知道我们国家的文字为什么叫“汉字”了吗。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呀,就是为了纪念汉朝对中国文字做出的重要贡献:汉朝在秦朝统一文字的基础上,对所有的文字进行了整理、规范、除旧布新等深加工,也孕育了楷书、行书、草书等优美的书法艺术。

好了,关于汉字诞生的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不过,这字是造出来了,还得学会怎么读才能用啊。我们现在用的汉语拼音可是1958年才开始使用的,在这之前,人们是怎么记读音的呢?我们先来看看古人们是怎么记的。

第一种方法叫譬况法,就是用描写性的语言来说明某个字发什么音。举个例子,《公羊传》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这里面的两个伐字,一个表示攻击别国,一个表示被别国攻击。怎么区分他们的不同呢,古人说:“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就是说,要根据读音长短来区分这个字的两种不同含义。

第二种方法比较简单,叫读若法,就是用读音相近的字来注音。比如,用汗水的“汗”字来给睡觉打鼾的“鼾”字注音。当然啦,这样注音会存在音调不同,读音准确度不高的现象。

第三种方法叫直音法,吸取了读若法的教训,直接使用读音一模一样的字来注音。

不过,对古人来说,最准确的注音方法还是第四种反切法。佛教传入中国后,接触了梵文字母的人们醒悟到,汉字的音节也可以分成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大家就开始尝试用两个字来拼出另一个字的读音。

然而,会读会写之后,并不意味着汉字就可以被所有人随心所欲地使用了。关于汉字的使用,古人可是十分讲究的,有各种各样的避讳需要牢记,不然搞不好得罪人不说,还会挨打,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坐牢。

首先要避讳的就是当朝皇帝和他的爸爸、爷爷的名字。比如“正(一声)月里来是新年”这句话里的“正(四声)”字,本来应该是发四声,但是因为秦始皇是一月份出生,取名叫“政”,所以,人们就把“正(四声)月”的“正(四声)”字从四声改成了一声。

越往后,关于君王名字的避讳就越来越多,秦始皇只是要求避讳和自己名字发音一样的“正”字,从三国开始,连和君主名字读音相近的字都要避讳了。慢慢地,还要避讳帝王的生理缺陷、前朝的年号、帝后的谥号、皇帝的生肖等等。

这就导致文官们要花费很多精力,把犯了皇帝避讳的字给改过来。举个例子,您记不记得杜甫曾经写过《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第三首里有一句是“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的“明妃”就是指王昭君,不过这是为什么呢?

根源还是王昭君的名字犯了避讳,司马昭当年虽然没有称帝,但因为他被追封成了晋文帝,所以东晋人就硬是把汉代的王昭君强行改名成王明君了,还有我们熟悉的蔡文姬,人家原名其实是叫蔡昭姬来的。

改人家名字都还算轻的,因为汉明帝大名叫刘庄,汉人就给“庄周”改了个姓,叫人家“严周”,《庄子》一书也被改了名,成了《严子》。

好在皇帝也能理解大家的不容易,为了方便避讳,他们给自己的孩子取名渐渐形成了三种约定俗成的方法,一种是用单名,一种是用生僻字,另一种就霸气了,直接重新造一个字。

说起来啊,汉字的其他避讳还有很多,要是细细数算,都可以单独成一本书了。所以这一次,咱们就先说到这。

中国汉字的故事,和我们的历史一脉相承,几乎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给大家推荐这本书,也是希望大家通过了解我们平常用的这些文字,来了解我们的文化,从而呀,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咱们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