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他创造山水画新样貌和新风格

条评论

他创造山水画新样貌和新风格

在当今中国山水画坛,贾又福是一位最有成就、最值得注意和研究的画家之一。他创造的山水画新样貌和新风格,是继李可染之后的又一次突破,但并不一味地模仿李可染。

他追求的是与老师艺术精神上的一致,在最好的继承是创新和独创性思想指导下,他大胆求变,形成了“贾氏山水”独特风貌。

贾又福:生于1942年,别名飘香,堂号不华堂,镜真楼,河北省肃宁县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1965年毕业,师承李可染,以中国北方太行山为创作基地,从事山水画创作以及美术理论研究。同年至中央戏剧学院任教。1977年调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现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92年获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授予的“世界名人二十世纪成就奖”。在北京荣 宝斋出版社出版《贾又福谈画篇》、天津美术出版社出版《贾又福山水教学体系 》、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贾又福集:苦修集、怀乡集、观化集》。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贾又福工作室教学汇报展》、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贾又福工作室师生作品展”等。

贾又福先生生于农民家庭,从小养成了朴实、勤劳、坚韧、乐观的个人品质,在小学、中学期间就显示出过人的造型天赋。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后,得以向李可染、叶浅予、李苦禅、宗其香、何海霞等人学习,拼命吸纳各种有益的艺术养份。

贾又福善于学习掌握老师最重要的特点和精髓,并且兴趣广泛,尽可能多地掌握山水、花鸟、人物等多门类学科的最高级原理和技法。比如他的大泼墨大泼彩和学习李苦禅、何海霞有直接关系。贾又福还向长安画派学会了新时代的山水画审美观念和鲜活的笔墨语言。

他在山水画科如饥似渴地、夜以继日地用功学习,课余到图书馆研读画册,记录揣摩古人的构图、画法,大量深入地临摹古代优秀作品。正如贾又福先生后来在所述:“最主要的是崇尚和学习石涛在艺术上的大无畏反潮流的创造精神!”年轻的贾又福就已经具备了超人的眼光、开放的胸襟。

对贾又福影响最大的要数李可染先生了,他学李可染的画几可乱真,那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是纯正的李可染的面貌和手法。贾又福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下苦功要自己手中有七星宝剑,这宝剑是我头顶上的七颗明星照耀的。”并旁注:“李可染、李苦禅、叶浅予、宗其香、潘天寿、石鲁、何海霞。”

贾又福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戏剧学院任教。他积极深入山村、工矿写生,苦练人物画技法,为工农兵服务。文革结束后,贾又福被调回中央美院任教。

这时,贾又福已经好几次上太行山等地大量写生。积累了丰富的写生感受和经验,到1979年,贾又福毅然决定确立自己的艺术发端,扎根太行。

太行山脉,是华北平原迈向黄土高原的阶梯,壁立万仞,岩阵千里,素称中华大地的脊梁,其山形地貌整、肃、阔、大,区别于绝大多数传统山水画中的一般表现对象,比如黄山、桂林、三峡等等,更不同于江南丘陵平远山水,这首先在表现题材上和传统及前辈拉开了距离。

面对新的对象,贾又福迎难而上,以他的过人睿智、高远的眼光及胆略洞悉艺术史上的成功范例和绘画发展的本体规律,他绕开众人皆画的一般题材和手法,突破历代大师的重重包围,及早地、坚定地选准自己最钟情的一隅山川。钻深钻透,提炼升华,稳步制定和实现一个一个短期计划,最终向最高远的山水画艺术境地迈进。

1988年9月,贾又福第一次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个人画展,对扎根太行十年来的艰苦历炼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和汇报,向观众推出一场令人叹为观止的宏大视觉交响,引起美术界的轰动。

在展会现场,李可染先生一张一张仔细地看画,不时停下认真地讲评,观众围得水泄不通,可染先生一直坚持了整个一上午,令贾又福感动万分。

早在展览前,李可染先生曾亲切地对贾又福说:“在我的众多学生中,你的成就很突出,能有你这样一个学生我感到很高兴,你的治学精神象我,你潜心艺术,很虔诚,非有这点精神不可,你和我的关系,很象我和齐白石老师的关系。”言语中充满了对得意弟子取得成就的欣慰和殷切的期望。

毫无疑问,贾又福绘画的风格面貌是前无古人的,当我们在他的作品面前获得全新的视觉和心理感受的同时,更引起我们思考中国古老的山水画发展至今的一些重要的审美经验的革命。

贾又福曾说:绘画不应满足于小我的陶醉,如果在外星球上办画展,也应让外星人能看懂能够共鸣。

贾又福是农民之子,是大山之子,是宇宙之子,是一个为艺术而生、为思考而生的人。他的艺术,脱胎于最优秀的民族传统,迈向了最高远的艺术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