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教育十日谈》由荔枝播客、美国厚仁教育集团、厚仁许倬云办公室(微信公众号:许倬云说历史)联合主办,许先生在线授课。本文为许先生第五讲「清华专场」摘要。
下期暂定本周五(2021/03/26),请关注公众号相关信息。
清华国学院的四大教授里面,王国维属于忠于满清的。像陈寅恪,他就用西方的历史方法来研究中国的过去,他不一定管是史学、经学,将其作为材料用来建构,陈先生解释、建构的社会变动、建构的文化转移,都是大题目,都做得很好。这一批人在史语所,要数蔡元培先生傅斯年先生带领下。
所以我就是在这条路训练出来的,我应该算是第三代。我对于我中国的学问,就是只要它是材料,我没有不能用的。经典也罢,哲学也罢,民间艺术也罢,民间歌曲也罢,民间戏曲也罢,甚至于民间迷信也罢,都可以当做一个中国文化的一个角落的一块来加以利用。重新估计、重新衡量这些东西的价值,让我们对这个历史文化转变的过程认识得更清楚,也多出许多的可以用的资源。
对于过去中国的文化,我们这一代基本上态度如此。但是说我必须要加两个注解,一个是哲学家们,哲学家们最终是希望完全输入康德哲学、输入科学哲学,胡适先生就口口声声要实证学派,史学的哲学就要走这条路。胡先生“但开风气不为师”,他走的路程比较走过头一点点。那么像李济之先生,我的恩师李先生就不一样了,他就把中国学问里面好的一样都用过来了。
我的另一个老师,方东美先生,就拿德国哲学里面的美学中的情感部分,拿进来解释许多中国思想,有很好的见解,很好的成就。但是他老人家写的文字,古文非常美,白话我们看起来不太看得懂。
另外一批人,像后来所谓“新儒家”,熊十力是拿佛学来解释中国学问,像牟宗三就拿德国的康德哲学进来解释,这个都是用两边对比或是勾连做这个事情。至于他们这种方法对不对,有成有败,有真有假、有好有坏。
到近代最近几十年来,台湾地方小,人跟人容易接触,互相影响很容易。像你论诗的话,台湾旧诗人不太多,新诗人像余光中,他学的英诗,他运用中国的典故,运用中国的音韵,甚至于平仄——看不见的平仄而显露出来,他都做得很成功。西式的诗和中国的诗的音韵的部分,在余光中身上被合在一起了。
又比如说白先勇和他组织的《青春版牡丹亭》,盛极一时。昆曲本来是快要死掉了,当时如果没有周恩来提倡、保护,我们无锡的剧种《十五贯》不活的话,昆曲就那就死掉了。但是那一线之机,它在白先勇手上大放光彩,昆曲变成为一时显学。而且,昆曲的许多可学之处,慢慢被学西洋舞蹈、西洋音乐剧、的音乐剧歌剧采用出来变成合并的东西。
又比如说建筑学,在纽约的贝聿铭先生是苏州人,他在纽约开建筑事务所,他替外国设计的东西,常常隐含了中国庭院艺术的一个色彩跟手法。等到晚年他回到苏州去,终于有机会设计了苏州博物馆,纯粹的传统庭院加上现代采光的想法,一下子真的变成全新的一套艺术——建筑艺术。
这个就是中外的合并,是所有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产物。这条路就越走越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