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文化 >

一个蒙古村落传统民俗社会的维系

条评论

一个蒙古村落传统民俗社会的维系

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不同宗教系谱的神灵的多重崇拜方面。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村落中,就有可能存在着跨宗教信仰的重叠式神灵崇拜。学者们称其为多层复合信仰。蒙古族民间信仰也是一种多神崇拜,多层次结构就是其形态特征之一。国际上一些宗教学者曾经对这种“杂乱无章”的信仰现象惶惑不解,认为流行于欧洲和东亚的观念分歧的一个严重的事例,就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有许多人属于两种或三种宗教这一事实。那么,这种多层次信仰在实际的宗教民俗生活中到底是怎样一个情形呢?其形态结构和社会基础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到内蒙古中部的一个民间信仰比较密集的蒙古族村落做了田野研究,获得了一些鲜活的信仰民俗文本。本文便是对这些文本的初步分析。

一、珠腊沁村及其祭祀文化

本文研究的村落名叫“珠腊沁村”。珠腊沁村位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乡)。这是一个具有300年历史的村落,形成于1703年前后。本村的形成缘于一位满洲公主——固伦淑慧公主。因此,这里还有必要介绍固伦淑慧公主及其与本村的历史关联。

固伦淑慧公主(1632-1700),满洲族,名阿图,清太宗皇太极之女,孝庄文皇后所生,清顺治五年(1648)下嫁巴林部郡王色布腾。下嫁时,赐给随嫁陪房300户,这些陪房中有各种工匠,谓“七十二行”。康熙三十九年(1700),固伦淑慧公主在北京病殁,享年69岁。按公主遗嘱送葬巴林右旗,初葬于巴尔登哈拉山(今巴彦汉山)赛音宝力格。后移至凤凰山(今都希苏木格根绍荣山)西南,再后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移至旗北部查干沐沦河西岸额尔登乌拉山南麓,即今珠腊沁村西(在三移公主陵过程中,康熙皇帝曾三诔祭文)。

原公主陵坐西向东,石基砖墙,陵前立御赐石碑,祭殿庄严肃穆。建陵时,从公主陪房中挑选40户守陵人,蒙古语称“珠腊沁”(执祭灯者)。这40户如今已繁衍成今查干沐沦苏木(乡)哈丹恩格尔、毛敦伊和、毛敦敦达、阿日宝龙等四个自然村。这四个自然村,当地人统称为“珠腊沁村”。珠腊沁村的四个营子从北向南座落在查干沐沦河两岸。作为公主陵的陵丁,清代的珠腊沁人世代敬仰公主,履行着守陵人职责——向公主陵献祭,执长明祭灯,以及看守陵园。在本村,一年有6次公主陵祭祀。在这些祭祀上,除了珠腊沁人,还有很多外地还愿者赶来参加。原公主陵于1966年在“文革”中被毁。即便在“文革”中,人们也从自家院内祭祀,因此,可以说公主陵例祭从未中断。1989年8月重建陵园并恢复传统祭祀。

笔者观察到,经过了300年的漫长岁月,公主已由历史人物变成了珠腊沁村的保护神,村民对公主的信仰也具备了民间信仰的一般性质。通常,信仰在俗民心理层面上的表现主要为尊崇、畏惧、依赖等。乌丙安曾说:“检验民间信仰的性质,首先取决于民间信仰现象中的崇拜;只要有了崇拜,不论其崇拜的程度如何,就可以测定出它的民间信仰性质。” 笔者通过对公主陵祭祀仪式,以及祷词、禁忌等的调查了解到,珠腊沁人对公主神是崇拜和信仰的,公主信仰有着民间信仰的一般性质。珠腊沁村的祭祀民俗中,除了公主陵祭祀,还有其它祭祀。它们是敖包祭祀与神树祭祀、九神庙祭祀、祖先祭祀、天神与火神祭祀。这些祭祀都属于信仰民俗,在俗民长期的民俗社会实践中形成与变迁,与公主祭祀一道,组合成本村丰富多彩的信仰民俗生活。

大型歌舞剧《金枝衍庆—固伦淑慧公主在巴林》

1.公主陵祭祀

公主陵祭祀的一整套仪式已经有了300年的历史。笔者通过访谈当地老人和查阅地方文人撰写的民族志手稿,对该祭祀1949年以前的仪式规程进行了复元。公主陵祭祀按时间顺序分六次祭祀,为大年初一祭、清明祭、阴历5月的“奶品祭”、阴历7月的“整羊祭”、阴历9月的“新粮祭”、腊月27日祭等。在同一次祭祀中还分外祭祀和内祭祀。外祭祀是世俗方面的祭祀,内祭祀是喇嘛方面的祭祀。

自清代以来,珠腊沁人有一个带有官方色彩的祭祀组织,以操办公主陵例行祭祀,确保群体守陵献祭的特殊职能的完成。这个组织如今已经失去其官方角色意义,而完全变成民间的民俗角色。它主要由兀赫尔达、浑督、厨子和差役等世俗方面的人员和由珠腊沁庙指派的祭祀喇嘛组成。兀赫尔达、浑督、厨子、差役是公主陵世俗祭祀的操办人。兀赫尔达,满洲语,意为“统领”。在公主陵祭祀上兀赫尔达是祭祀主司。浑督是兀赫尔达的助手;差役是兀赫尔达、浑督的助手;厨子是祭品的制作师和祭案的码放人。

(1)外祭祀

正月初一祭为一年的首次祭祀。敬祭年酒的“得吉”(意即第一盅)。去公主陵的多为骑马的男性,同时进行团拜;

清明祭的祭品是用50斤油、250斤白面做的油饼,还有水果、整猪、大米干饭、整羊、凉热菜和肉菜(不放辣椒等辛辣味菜)。这些祭品盛在九碗九碟里,摆在三张绿色的供桌上。在清代,清明祭是固定大祭;

奶品祭原来没有固定日子,五月里挑选吉日举行。主祭品是当年新鲜奶食品;

整羊祭是固定大祭,于阴历7月11日进行。据说,这天是原公主陵竣工之日,后为祭日,有一种纪念意义在里面。主要祭品是整羊。这次祭祀祭者众多,祭品丰盛。据说,1946年的祭祀上整羊竟有500余只,在30张祭案上分3批致祭才算完成;

新粮祭无固定日子,九月里选择吉日举行。主要祭品是当年所收新粮,即奶油拌炒米。“得吉”在收粮那天就取出备好。祭品是奶油拌炒米。祭者们把炒米奶油拌好后带来交给厨子,厨子把碗里的供品一一扣在祭案上,碗归还。有人则用其它祭品,诸如菓子、奶食品等祭祀;

腊月祭为固定大祭,规模、祭品与清明祭相同。

每一次祭祀大体上都以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准备祭品。祭品基本上是本村社会生产周期中各档期里的产品。腊月27日祭祀和清明祭祀,可以说是本旗王室的祖先祭祀,而这位被祭祀的祖先又是公主,所以不仅王室准备供品祭祀,而且皇室也要特意准备供品祭祀。清朝衰落后,有一段时期祭品由王府提供。

第二,码供桌。祭民们把带来的祭品交给祭祀差役。供品(菓子)并非直接码在桌子上,而是码在8个铜碗之上。菓子上面还摆八张碟子,上面码各种水果。在供桌上码好供品后,用黄布条包上,以防抬走时码高的供品不慎掉落。供品的次序为:最先上的是酒,其次为整桌(九碗九碟),再次为摆着奶品、菓子的祭案,然后才是整羊桌。公主祭祀的开始时间为上午11时。女人禁止进入陵园。

第三,祭祀主持就位。兀赫尔达、浑督们头戴顶戴花翎帽,帽上还系着红飘带,身穿马蹄袖长袍,套黑色马甲,胯上带火镰刀,率领有头脸的人物和长者们,走过绿门,走到主殿门前。祭祀差役们把供桌摆在雕龙木屏前的公主灵位靠背与扶手正对面,众人齐跪,祭祀开始。

第四,进行正式仪式。兀赫尔达手持玉杯跪在前边,浑督跪在他旁边,手持祭壶给兀赫尔达手里的玉杯倒酒,兀赫尔达大声喊祷词。一般情况下,第一杯酒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第二杯酒祈祷巴林王及其福晋长寿延年(如今已经取消);第三杯酒祈祷全珠腊沁人平安顺心。前三杯祈祷完后,开始喊每一位祭民的祷词。所有祈祷都由兀赫尔达转达给公主神灵。内容为,求子、除病驱邪、保佑出远门的人平安归来……等等。

公主主殿祭祀仪式结束后,把供桌抬到官陵门前祭祀。祭祀官陵的仪式与祭祀公主陵基本相似,兀赫尔达带头在陵门外致祭。祈祷内容也相仿。祭毕官陵,献完得吉后,致整羊祭的人收回所剩供品外,其它供品——水果、菓子、奶食品全部堆在官陵门前,让大家争享,就是抢祭品。这是娱神活动。祭民们认为,祭过神的祭品已经有了灵性,所以这是神赐之福。于是争享时争抢激烈热闹,喊笑声不断。据说,争夺越激烈,神会越高兴。争享的参加者主要是中青年人,妇女老少都在外围等候观看。当争者抢到供品,从蜂拥的人堆中脱身而出时,他们迎去乞求。对求者不得吝啬,多少分给一点。有的人甚至还没走出人堆便把所得分完了。总之,大家都能分到公主赐予的福。至此,仪式程序结束。

图片与本文无关

(2)内祭祀

祭祀规程如下:

祭祀喇嘛从早晨开始打扫陵园。然后念《归依》,这是一种祈祷经文,在短短几句的经文里概括了喇嘛教教理的主旨。

然后念《自受灌顶》,这是一种获取念经权利的仪式。

第三步为献《曼扎罗》,献七种宝。

第四步是念《净香供养》,这是寺庙和乡下常念的一种经文,据说是章嘉活佛所撰。内容为祷念释迦牟尼、十八罗汉为首的诸佛之名,祈求他们的庇护。

第五步是念《公主祷祀》。

第六步是召福。召福用的是召福箭,顺时针转。

第六步是《献沐浴》。

第七步是念稀布吉德经(让祥瑞永驻)。

内祭祀中《公主祷祀》要念多次。在全部祭祀过程中起首、中间、末尾都要念。按桑布喇嘛的解释,起首念的意思是喇嘛们禀报公主他们要念经了,如果念错了就请公主宽恕;中间念是为了造化生灵,造福世间;末尾念的意思是喇嘛们告请公主,他们将永远把祷祀念下去,前边念错了就请公主宽恕。在本村,公主被称为绿度母的化身,所要准备的祭祀品中有21盏佛灯,代表21位度母,公主被解释为她们的化身。以上是内祭祀的内容。

公主陵祭祀起初是由清廷经巴林右翼旗王室规范下来的一套祭祀仪式,其祭品曾经主要来源于清廷与王室。公主陵属于巴林右旗王室祖陵,腊月祭祀和清明祭祀是本旗王室的祖先祭祀,因而也都属于大型祭祀。所以公主陵祭祀首先是一套祖陵祭祀,其仪式性质也就属于祭祖行为。但是随着清廷与巴林王室的衰落和覆灭,公主陵祭祀仪式中的祭祖因素很快削弱,直至消失。而由于公主通过祭祀仪式和传说传闻的渲染,逐渐被塑造为神,因此公主陵祭祀也逐渐演变为民间的神灵祭祀,其仪式性质也就由祭祖行为转变为祭神行为。直至今天,从参加者的规模来看,腊月祭祀和清明祭祀已经不再是大型祭祀,代之而起的,则是5月和7月的祭祀。因为这个季节前来祭祀的人相对多,所以使祭祀规模扩大的同时,某种意义上将祭日变成了村落的庆典。这可以说是公主陵祭祀的神化过程。而在这个神化过程中,该祭祀又由官方仪式转变为纯粹的民间仪式。因此,这个神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世俗化过程。

今天,公主陵在珠腊沁人村落认同与凝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主祭祀的恢复让四个营子重新寻回现时的行政联系之外更为根深蒂固的民俗社会联系。而且每年6次祭祀已越来越接近村落庆典。因此,公主陵今天更多的是作为一群具有共同民俗社会关系的人群为某一共同的民俗社会目的而认同的象征,不仅成为村民自由表达民俗意志的一个渠道,而且充分展示了这个村落内部的巨大凝聚力。它动员了几乎家家户户加入到公共活动的空间当中,而且也吸引了外地的信众。

绿度母

2.敖包祭祀

珠腊沁村民自古祭祀的敖包有:黑水敖包、巴彦和硕敖包、寺院敖包、亚尔乃敖包、玛尔瑟敖包、台吉敖包、查干敖包、哈尔沾敖包、席热土岗并排的两座敖包、孩子敖包(本图格尔敖包)、宝木达尔敖包等11座。现在,亚尔乃敖包已经消失,其它敖包仍旧由各营子的民众或以固定日子,或让喇嘛选日子来进行祭祀。其中,

黑水敖包和巴彦和硕敖包由珠腊沁民众集体祭祀;

寺院敖包、玛尔瑟敖包、台吉敖包、查干敖包在哈丹恩格尔营子边界;

哈尔沾敖包在毛敦伊和营子边界;

席热土岗并排的两座敖包、孩子敖包在毛敦敦达营子边界;

宝木达尔敖包在阿日宝龙营子边界。

虽然各营子独立祭祀各自的敖包,但是,珠腊沁人有一个习惯,在敖包祭祀上,不分你我,不管远近,“乃尔” 的日子一到,或牵着参赛的马,或带着摔交服赶去参加。

(1)黑水敖包与巴彦和硕敖包

黑水敖包位于查干沐沦河西岸平地,全村正中部,巴彦和硕山东北脚。本村一位名叫桑布的喇嘛说,黑水敖包上祭祀的主要是河神——龙王,目的是求雨。祭祀时,由喇嘛念《净香供养》。但从中主要挑选与龙王有关的部分来念。另外,由喇嘛给龙王供水巴灵。巴灵是用米、面等做的供品。水巴灵的制作方法是,在一个碟子里盛水,用和好的面做成小面墙把水围起来,再插上几根菖蒲,以表示这是一个湖,献给龙王。这是喇嘛献的供品,世俗供品为奶食品等。桑布喇嘛还打趣说,蒙古民间谚语中的“巧言语骗人,水巴灵骗龙”就是缘起于这种祭祀。据老人们讲,原来黑水敖包数为13座,中间一座主敖包,两边各6座小敖包。但现在只剩下一座主敖包。

巴彦和硕山耸立在查干沐沦河东岸,山顶有一豁口,豁口间有一座敖包。这是巴彦和硕敖包。一则传说讲到,巴彦和硕山原名叫公牛山,是一处风水宝地。300年前,朝廷为了破坏这里的风水,派来风水师,经过一番周折,挖出公牛睾丸——两块白色石球。石球被挖后,公牛山怒吼了几天,河水翻起血浪。据说,巴彦和硕山顶豁口,就是被朝廷挖出公牛睾丸而豁开的口子。按民间的解释,这里建敖包,目的是祭祀公牛山神。其功能无疑与保护风水有关。

每年阴历5月13日,一同祭祀黑水敖包和巴彦和硕敖包。首先,骑马的男子们爬上巴彦和硕山,祭祀山顶豁口间的巴彦和硕敖包;车帐与妇女老少直接去黑水敖包。祭毕巴彦和硕敖包,就往山下赛马,目的是为了抖抖威风。骑着好马的赛手们,赛前拉紧坐骑肚带的时候,习惯了往山下赛跑的坐骑,会不停地腾跳着,急噪地围着主人像风车一样转起来。这时,赛手们飞身上马,像一支支离弦的箭往山下冲去,那情那景,从黑水敖包望去,着实壮观美丽。比赛的终点是黑水敖包。马赛第一名的奖励,一般情况下,是一只羊头。在黑水敖包,敖包会头(主持)用众人的供奉准备敖包的“乃尔”宴。一般会宰绵羊与山羊各一只,偶尔也会宰牛,然后在大锅里煮肉粥。在敖包前的石案上,点祭灯,燃香,摆酒、奶品、菓子。喇嘛们点香净敖包后,众人给敖包添石块,并用松树、柏树枝叶和野花修饰敖包。然后长者带头,领着大家跪在敖包跟前,向敖包洒祭酒,敬献奶品、菓子,求敖包神保佑五畜繁育、五谷丰登、生活美好。然后全体叩拜。祭拜完毕,会头给每人发一块奶豆腐片,大家举着奶豆腐片召福,嘴里喊着“呼瑞,呼瑞”,围敖包顺时针绕三圈。召福完毕,众人来到“乃尔”游艺场地,会头安排黄俗两方的头面人物和长者落座于场地中央,斟酒开宴。其余的人们落座于两边,会头给他们发“敖包之福”——菓子和肉块。在敖包的“乃尔”上,还进行青年组和儿童组的摔交比赛。看完比赛,吃完“敖包宴”,大家再向敖包叩拜一次,然后怀揣着“敖包之福”,各自回家。

敖包祭祀(图文无关)

(2)珠腊沁庙敖包

珠腊沁村有过一座寺庙,叫做珠腊沁庙。庙址在查干沐沦河北岸哈丹恩格尔营子,所以该营子也叫“庙营子”。老庙于清咸丰四年(1854)兴建,系巴林右旗13座名庙中的一座,最多时有过300位喇嘛,1949年仅剩50多位喇嘛。1966年被拆毁。在寺庙被拆毁前,珠腊沁庙的喇嘛们祭祀两座敖包,一为寺院敖包,一为亚尔乃敖包。寺院敖包位于珠腊沁庙北土岗上;亚尔乃敖包位于珠腊沁庙以南,查干沐沦河北岸平地。这两座敖包的祭祀主体是珠腊沁庙喇嘛,但世俗方面也都参加。

据桑布喇嘛说,寺院敖包的神是金刚持,“文革”前在敖包石堆中段佛龛式小洞里供着石雕金刚持。但现在的敖包已经没有了这尊神。金刚持是所有佛的秘密主宰。桑布喇嘛还说,成吉思汗也是金刚持的化身。这是珠腊沁庙专门祭祀的敖包,其功能首先就是护佑本庙。敖包数为13座,一座主敖包,东西两边各6座小敖包。祭仪主要程序是念经、献祭、召福。仪式起首,达喇嘛和领经师念《金刚持经文》等经文。《金刚持经文》是有关金刚持佛的专门经文,在这座敖包祭祀上可算做是“主题”经文。敖包祭祀上所用祭品为酒、整羊、菓子、香、祭灯、净水等,还要制作白面巴灵,以祭敖包神。祭祀日为阴历5月9日。整个祭祀由寺庙后勤总管德木齐主持,经文结束后由德木齐召福。召福所用的是召福箭,顺时针方向转。召福箭的箭头穿着一口木升,升里装满代表着牲畜福分的羊胃。而这口穿着箭的木升出现在寺院敖包上,就代表了全珠腊沁村牲畜的福分。由此可见,这座敖包还有护佑全村财产的功能,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护佑全村信众。召福结束后,大家到平坡上去举办“乃尔”。“乃尔”上喇嘛坐在西边,世俗坐在东边。在蒙古人的习俗观念里,西为上,东为下。摔跤手们也分喇嘛、世俗二组相互比赛,第一名的奖励是一个羊头。比赛后宰羊煮肉粥。

亚尔乃敖包祭祀与珠腊沁庙亚尔乃经会有着密切的关联。珠腊沁庙每年一度的亚尔乃经会自阴历6月15日开始到8月1日结束。这45天的经会上,喇嘛们不出寺院,每天只吃一顿斋饭,其它时间闭门念经。这是因为6月至7月是包括昆虫在内的世间多种微动物复苏时期,所以喇嘛们为了不让这些小动物误伤于他们的脚下而不出寺院,念经以度众生。这49天的经会结束后,参加经会的喇嘛们全体祭祀这座敖包。敖包祭祀上念的经文有《章仓》,据喇嘛讲此经文比《净香供养》还要长3倍。另外还要念《吉祥天母经文》、《灌顶经仪轨》等。祭祀上还进行大型召福仪式。另外,庙方还举办“乃尔”。“乃尔”内容与寺院敖包相同。敖包数也是13座。亚尔乃敖包是亚尔乃经会结束的庆典,它不无对喇嘛教慈悲世间万物思想的渲染,这也可以被理解为该敖包的一种特殊功能。后来亚尔乃敖包被洪水冲走;寺院敖包因珠腊沁庙被拆毁而停止祭祀。

1980年代初,寺院敖包的祭祀恢复,由哈丹恩格尔营子乌兰图嘎小组民众祭祀,因此,也就少了许多喇嘛教色彩,已近乎世俗敖包了。

(3)哈丹恩格尔营子敖包

玛尔瑟敖包,位于营子的东北方向。一共建有七七四十九座敖包,中间一座大敖包,自西南至东南方向顺时针围着四十八座小敖包,小敖包一组六至七座,恰似光芒四射。据桑布喇嘛解释,建敖包的山形状像一个顺时针转的海螺。海螺是用来做法器的,敖包建在这种形状的山上,可以推断就是一种喇嘛教象征。据说,建造此敖包后,喇嘛们念七天七夜的经,赋予了它以神力。从具光佛母的功能来推论,这座敖包的功能无疑是防范敌人和小偷。

台吉敖包位于玛尔瑟敖包的下方。敖包数为13座,中间一座大敖包,东西两边各六座小敖包。据桑布喇嘛解释,建敖包的山形似一位穿着蒙古袍斜身而坐的老人。一条细山沟自山顶而下,状如蒙古袍袍襟。祭祀这座敖包时,本营子的老年人不管年纪多大,也都爬上山去参加。据桑布喇嘛说,这是一座福寿敖包,功能为给人以福寿。

查干敖包在哈丹恩格尔营子的东南方位,离营子3—4里地,建在一处平川最为突出的三座土岗的中间一座土岗之上。敖包座数为13座,与台吉敖包相同。“文革”前,三座土岗之上长着三棵树,“文革”中被砍伐两棵。据说,当时那位砍伐人的车由于套车的马匹惊跑而翻倒在路上了。按民间理解,侵犯这座敖包定会遭受车祸的报应。《白音乌拉地方志》中说,查干敖包是管车马之安的敖包,标识道路方向,保佑路途平安。哈丹恩格尔营子的草场和庄稼大部分在这三座敖包周围,因此往来车辆比较多,而且都是拉粮草的车,因此这座敖包的功能也就不言而喻了。

玛尔瑟、台吉、查干敖包于同一天即阴历5月19日祭祀。祭完山上的两座敖包,骑马的男子们去祭祀查干敖包,其他人聚集在营子南边的平地,等候前去祭祀查干敖包的人们回来后举行“乃尔”。总之,哈丹恩格尔营子3座敖包的功能各异。它们集中在同一个营子,形成了功能体系,满足了该营子俗民的多种民俗社会需要。这3座敖包连同珠腊沁庙的2座敖包,一共5座敖包集中在该营子边界。这在很大程度上因珠腊沁庙就坐落在这个营子而造成的,是喇嘛们促成了如此密集的敖包信仰。“文革”期间,哈丹恩格尔营子3座敖包都幸免拆毁。1980年代,这3座敖包的祭祀也恢复了。

敖包祭祀(图文无关)

(4)毛敦伊和营子敖包

毛敦伊和营子有1座敖包和1棵神树。敖包的名称为哈尔沾敖包,位于营子西南方,查干沐沦河东岸平地。哈尔沾,蒙语,意即冬天河流没有冰冻之处。看来,该敖包的名称来源于其方位地点的名称。敖包数为1座。毛敦伊和营子以西是一大片泥沼,敖包在这一地段靠河边建造,所供奉的神灵很有可能就是河神——龙王。因此,这座敖包的原功能可能就是求雨解旱。哈尔沾敖包祭祀仪式程序与黑水敖包祭祀仪式程序相同。

(5)毛敦敦达营子敖包

席热土岗并排的两座敖包的祭祀日是阴历5月13日,后改为5月9日。毛敦敦达营子有一则传闻解释了这两座敖包的起源。据说,有一年干旱异常,草场没有长草,田里没有长庄稼。正在这时,本旗西庙的堪布活佛路过这里,人们就求助于活佛。活佛说:“在席热土岗上建一座敖包”,并赐给了“匈希格”。两座敖包中的主敖包(位于西边)是这样建起来的,具体建造时间应该在本营子形成(1913年)之后。而东边的敖包,据桑布喇嘛说,是一位名叫布和都石的人建的。这人原来不信喇嘛教,对教义不闻不问。但有一年腊月13日的经会上,他突然受了感动,竟信起教来,而且对自己以往的行为深深忏悔。于是,他在席热土岗上建了一座敖包,并每天都爬上土岗,在敖包旁坐着,直到去世。后来,人们把这座敖包也纳入到正规祭祀的对象,在祭祀西边的敖包时,将东边的敖包也一并祭祀,从而使两座敖包仪式合而为一。由此,可以说席热土岗并排的两座敖包的主要功能是解旱。敖包数为2座。

孩子敖包又称“本图格尔敖包”,据说那是孩子们玩耍时堆砌石头堆出的敖包,后来一位名叫阿拉坦格日勒的喇嘛去塔尔寺求来“匈希格”,埋在敖包下。毛敦敦达营子的俗民虽然不专门祭祀该敖包,但在祭祀席热土岗并排的两座敖包时也都用树枝装饰孩子敖包,由此可以说,孩子敖包延续了席热土岗两座敖包的功能。孩子敖包座数为1座。

席热土岗东侧的敖包与孩子敖包的诞生没有过多的神秘色彩,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种敖包形式的简单复制,并不适合用剥笋法去研究,以剥离出某种文化史方面的信息。但如果从民俗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则会发现这些敖包又是本地信仰民俗中衍生的产物,而且已经被俗民们所接受,成为俗民所认可的信仰载体。因此它们也是本村敖包信仰积层中的一个层面,反映了敖包信仰在本村延续和传承的实际状况。席热土岗并排的两座敖包与孩子敖包都于1966年被拆掉。当年,在席热土岗前挖了一口井,码井的石头就是两座敖包上卸下的石头。70年代后就不再用这口井了。而孩子敖包中造反派们挖出了装匈稀格的宝壶,把里边的绿色液体当场倒了地,还取出一尊铜佛像。1987——1988年,通过一系列仪式恢复了这几座敖包。

(6)阿日宝龙营子敖包

阿日宝龙营子的敖包叫做“宝木达尔敖包”。这座敖包由阿日宝龙营子的民众祭祀。关于这座敖包,笔者尚未调查到更多详细的信息,只了解到祭民的祷词中有“让草场丰茂、五畜肥壮、五谷丰登”以及求雨解旱等内容。可见其功能无非也是这些,而主要功能应该是求雨解旱,因为这一功能是其它功能的基础。祭祀仪式结束后还要举办“乃尔”。敖包座数为9座,中间一座主敖包,东西两边各4座小敖包。

从珠腊沁村11座敖包的祭祀来看,能够确定的敖包神灵有:龙王、公牛山神、金刚持、具光佛母等。这些神灵有的属于喇嘛教神(金刚持、具光佛母)、有的属于道教神(龙王)、有的属于民间的地方神(公牛山神)。这些神灵的存在表明,本村敖包与神树信仰是一种跨宗教的重叠式神灵信仰。

另外,这些敖包与神树都分别标识着本村的某个特定单元。例如,黑水敖包和巴彦和硕敖包的祭祀主体是全体珠腊沁村民,因此这两座敖包标识着整个珠腊沁村。同样地,

·寺院敖包和亚尔乃敖包标识着珠腊沁庙;

·玛尔瑟敖包、台吉敖包、查干敖包标识着哈丹恩格尔营子;

·哈尔沾敖包和神树标识着毛敦伊和营子;

·席热土岗敖包、孩子敖包标识着毛敦敦达营子;

·宝木达尔敖包标识着阿日宝龙营子。

从信仰观念来讲,这些敖包与神树是各自所标识的那个特定单元神灵的所在地和汇合处。而从社会学与民俗学观念来讲,它们是各个单元俗民群体产生民俗社会联系的场所,是各个单元具有共同民俗社会关系的群体为某一共同的民俗社会目的而认同的象征,因此,对加强各个单元内部的凝聚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些敖包祭祀与神树祭祀也越来越接近村落各个特定单元内部的仪式庆典,动员了单元内的家家户户加入到公共活动空间当中。这一点也可以被理解为本村敖包祭祀与神树祭祀整体社会功能的重要方面。

萨满(图文无关)

3.九神庙祭祀

毛敦敦达营子除了席热土岗并排的两座敖包和孩子敖包以外,还有一座九神庙与一棵神树,它们都被毛敦敦达营子的俗民世代祭祀。在当地,最早有过两座九神庙。它们的初建时间不详。一座曾位于查干沐沦河西岸。至今查干沐沦河上有一处“青庙渡”,便是那座庙的见证。这座庙后来由邻县——林西县官地镇四队的农民祭祀,拆除时间不详。另一座位于毛敦敦达营子东,笔者调查的便是这座九神庙。老庙于1962年停止祭祀,1966年被拆除,现在的新庙于1989年在原址建成。现在供奉的九神是:重王、马王、牛王、苗神、鬼王、土地爷、五道、山神等。

九神庙前还有一棵神树。但这棵树不是原来的那棵神树,而是后来才供奉的。原来的神树在“文革”中被造反派砍掉。原来的神树位置比现在的要稍南,上面刻着六字真言。九神庙与神树祭祀原本就是一起进行的。据村民希若布敖斯尔说,老庙和老树的祭祀仪式与今天新庙和新树的基本相同。有专门的会头,祭祀前挨家挨户化缘,一般能筹集400至500元(现在的标准),会头用这笔钱采购酒、菓子、糖和奖品等。祭祀日宰羊煮肉粥,羊头奖给摔交比赛的头名。还要赛马。神像前摆供桌,上面摆整羊、奶豆腐、酒、香、祭灯等。祈祷的内容有:风调雨顺,远离雷电冰雹,驱邪免灾,五谷丰登,五畜繁育,等等。祈祷要为全营子和全村。希若布敖斯尔的大伯父罗布桑曾是一位民间颂手。据说,他的祷词很美,很压韵的,但希若布敖斯尔记下来的却不过是几句,诸如:“愿全营子的人不染伤病;愿家饲畜禽不染瘟疫;五谷丰登,五畜繁育;不被恶狗咬,不让谗言伤……”等等。这些祷词应该被理解为九神庙与神树功能的反映,概括起来讲,就是解旱降福,驱灾除害。

现在的九神庙里已经不仅仅是九神了,而早已进驻了很多神像。如关老爷、千手菩萨、吉祥天母、班禅、固伦淑慧公主等。这些神像有的是村民把家里的送到这里来的。九神庙与神树祭祀是合在一起进行,因此也是一种重叠式信仰。而今天由于九神庙里进驻了很多神像,这种特征也就更加明显了。九神庙与神树祭祀的社会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们像席热土岗敖包与孩子敖包一样,标识着毛敦敦达营子,是该营子俗民群体产生民俗社会联系的场所,对加强该营子内部的凝聚力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九神庙与神树被赋予解旱降福,驱灾除害等功能,真实地表达了该营子全体俗民切身的民俗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