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明起源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2月6日,记者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获悉,近日该院公布红山文化最新工作成果,为探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提供实证材料。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发掘现场。图源: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
发现大型红山先民的聚落遗址
20世纪70年代以后,辽宁阜新胡头沟墓地、喀左东山嘴建筑群址、朝阳牛河梁遗址、凌源田家沟墓地群、朝阳半拉山墓地等红山文化重要遗址的相继发现和发掘,推进了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进程。
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位于遗址中心位置的一座海拔最高的山梁上,最高点海拔672米。1983年首次发现,当时认定这一地点共有4座建筑址。
其中1号建筑址为“女神庙”,是红山先民用于祭祀的“庙堂”。经新的考古发掘初步确认,第一地点是一处经过统一规划的建筑群,由9座石砌护坡台基建筑组成,总面积达到十余万平方米。红山文化研究专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名誉院长郭大顺表示,发现的石砌护坡也能起到“墙”的作用,从这个角度看,牛河梁第一地点就是一座城。
在2022年的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员在距离牛河梁遗址仅仅6.5公里的上朝阳沟村,发现了一处大型红山先民的聚落遗址,这是牛河梁遗址周边首次发现红山文化大型聚落址。
据介绍,上朝阳沟遗址地处牤牛河支流东岸,东距牛河梁遗址约6.5公里,面积约12万平方米,是目前牛河梁遗址周边地区调查发现的面积最大遗址,考古人员去年实际勘探面积大约10万平方米,发现了27座房址。
根据勘探情况分析,这些房址平面近似“凸”字形,为直壁、平底的半地穴式房屋,建有长门道。专家认为,这一新发现连同先前的挖掘不仅丰富了红山文化考古,同时也颠覆了以往许多固有认知,让红山文化研究更进一步。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副院长李新全表示,通过这次考古勘探以及下一步的发掘工作,可以进一步明确上朝阳沟遗址的房址结构及聚落布局,填补牛河梁遗址周边地区大型聚落址发现与研究的学术空白,为继续寻找红山文化其他大型聚落址提供参考资料。
马鞍桥山遗址大型祭祀坑清理现场。图源: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
出土人骨测定显示以食谷物为主
2022年是马鞍桥山遗址考古发掘的第4个年头。考古工作者在红山先民生活区进行两年的考古发掘后,又对紧邻生活区的祭祀区进行了发掘。
全面负责马鞍桥山遗址考古发掘的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研究馆员樊圣英表示,整个祭祀区是一处经过两次精心规划设计与营建的祭祀场所。第一次建设,是依托北部一座小山头,先民对东、西、北三面山坡进行修整,形成三层“梯田”形的祭祀场所。第二次建设,是在第一次营建的祭祀区南部进行垫土,形成一个新的祭祀场所。
据介绍,在祭祀区域内,考古人员发现了燎祭痕迹和祭祀坑。同时,考古人员在一个大型祭祀坑内发现了整套农业工具,其中包括播种用的石耜(犁)、收割用的石刀、加工谷物使用的石磨盘和石磨棒。一件涂有红色颜料的石耜也一并出土。
专家认为,这些农业工具是专门用于祭祀活动,红山先民除了对具象的神明(牛河梁女神庙)、祖先(积石冢)进行祭祀外,还对生业活动进行祭祀,这对红山文化祭祀对象的认识有了新突破。
考古人员在对房址内的人骨进行科学检测后发现,马鞍桥山遗址的红山先民以食用谷物为主,再结合出土的成套农业工具,说明几千年前的红山先民已开始农业定居生活,打破了“红山先民以捕鱼与狩猎相结合方式生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