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大街北段曾名柴市口
乘地铁7号线,到广渠门内站,向西步行不远,便看到“幸福大街”路标。由此向南,便是京城颇有名气的幸福大街。
据《北京市崇文区地名志》:幸福大街北起广渠门内大街,往南经体育馆路到火桥北里。其北段明代有柴市,聚集许多经营木柴的商贩,故称柴市口。清代逐步改为以煤炭做饭取暖后,柴市逐渐消失。乾隆年间此地建起一座火神庙,所以民国初期邻近的街道被称为火神庙街。其南段多为义地、苇塘和农田。1949年前后这条路泛称火神庙大街,但只是一条南北走向、宽不过四五米的土路。
1950年在火神庙大街南段东侧建起一片平房,形成居住小区,为了纪念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和因当时比较流行的“幸福生活万年长”之提法而称“幸福村”。1959年在其北部的南极庙后街建起一片住宅楼,使这一带有了城市的景象,因南邻幸福村而称“幸福大楼”,简称“幸福楼”。
1965年市政部门对这一区域的道路进行整体改造,在合并多条街巷的同时,将道路加长,加宽,并铺筑成沥青路,使昔日的土路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大街,因南段邻近“幸福楼”而称“幸福大街”。此后该街南侧所辟街巷称“幸福东街”“幸福南街”。
走在宽敞的大街上,但见车来车往,两侧多为高楼大厦,难以想象60多年前曾是一条乡间土路。
过了幸福大街与培新街交会处,见有“幸福巷”的路标,于是寻街而入。这是一条只有四五米宽的小巷,两侧多平房。
据《崇文史话》载:幸福巷这地界原称八圣庙,因庙建于高坡之上,也称八圣高庙。清代《京师坊巷志稿》有“八圣庙,井一,有南极观”的记载。该庙建于清光绪年间,庙内供奉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八圣之像,故名,清末民初香火盛极一时。1926年4月,奉系军阀进入北京,张作霖下令在京城周边修筑多处营房,由此众多古建筑被拆毁,八圣庙也未能幸免。此后这一带多为菜田和坟地,而居民以种菜、看坟、拉洋车为主。20世纪50年代在此兴建居民区,使环境大为改观,1965年整顿地名时,因西通幸福大街而定名“幸福巷”。
福祥胡同地处东城区地安门东大街北侧,乘地铁6号线至南锣鼓巷站,出E口后进入南锣鼓巷,北行不远,就到了福祥胡同东口。
这是一条不算宽敞的胡同,但明代已经有了,当时属昭回靖恭坊,因胡同内有福祥寺而称“福祥寺街”。而福祥寺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是武姓太监为英宗祝寿舍宅而修。但《顺天府志》则记为福祥寺于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敕建,正德三年(1508年)、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重修。“福祥”二字典出《周礼·春官·大祝》:“祈福祥,求永贞。一曰顺祝,二曰年祝,三曰吉祝,四曰化祝,五曰瑞祝,六曰筴祝。”即吉祥顺利之意。
清雍正二年(1724年)平定青海后,锡呼图克图使节来朝,购此寺为驻京行馆,改为喇嘛庙,更名宏仁寺,时有山门、前殿、中殿及后殿等建筑。清朝属镶黄旗,《乾隆京城全图》改“街”为“胡同”,称福祥寺胡同,宣统时称福祥寺。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去“寺”字称“福祥胡同”。
纳福胡同位于东城区景山东北侧,北接东板桥街,向东拐后与嵩祝寺相连,“纳福”之名据传是由“内府”谐音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