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以来,学界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祖源有不同说法。大体分为两派,姑且称之为涿郡派和天水派。从某种意义讲,两派都对。问题在于:两者所说祖源不同。前者认为,涿郡赵氏乃湖北房陵赵王迁之后;后者则认为,涿郡赵氏乃甘肃天水赵公辅(代王嘉之子)之后。这是两支平行的祖源,即赵嘉与赵迁兄弟。因此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祖籍为涿郡人的赵匡胤,究竟是源自代王嘉,还是源自赵王迁?笔者曾对此作了一些思考,以下略述一二。
从史籍记载来探究
战国末,秦王嬴政横扫六国,势如破竹,赵国灭亡。据《史记・赵世家》《史记・秦本纪》和《资治通鉴》卷六载:赵国末代君王赵迁,乃悼襄王赵偃之子。悼襄王废嫡子嘉,庶子迁继位,是为幽缪王。秦破邯郸,虏赵王迁。公子嘉率其宗室数百人逃往代地(今河北蔚县西南),被拥立为代王。六年后,秦并代,虏代王嘉。秦王将赵迁及宗室流放于房陵(今湖北房县)。代王嘉被俘后,秦礼遇之,使其留于代,遣其子公辅主西戎,徙居甘肃天水。这些史料清楚地记载了赵迁和赵嘉的不同结局,以及房陵赵氏和天水赵氏的由来。
据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以下简称《姓纂》)卷七赵姓条记载:“王迁,为秦所灭。子代王嘉,嘉子公辅主西戎,居陇西郡天水西县。”另据“河间蠡吾县”条载:“本名颍川,亦赵王迁后。汉京兆尹广汉之后,徙河间。”在文中,“河间蠡吾”属涿郡;“本名颍川”是指时任颍川太守的赵广汉。《姓纂》这一记载,似乎是对涿郡赵氏源流的权威记载,应是涿郡派观点的主要依据。按照这一记载:赵嘉乃赵迁之子,赵嘉、公辅、广汉,乃赵迁之后。换言之,涿郡赵氏是房陵赵迁之后。然而,此前史籍相关记载均很明确:赵嘉与赵迁乃异母兄弟,并非赵迁之子。这就意味着《姓纂》的前提有错,因此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难以令人信服。遗憾的是,涿郡派却延续了《姓纂》的观点,只看到了结论,却忽视了前提。《姓纂》这一记载,倒是反证了涿郡赵氏乃天水赵嘉之后。
据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以下简称《通志》)载:“秦并代,使嘉子公辅主西戎,世居天水。其赵宗室散出者,皆以国为氏。居涿郡者后有天下。”这一记载,也成了涿郡派的重要依据,对此有必要认真分析。这里的关键是历史背景问题,即“秦虏迁”和“秦并代”。虽然两者时间只隔6年,但这是两段不同的历史背景,也关联到两个不同的历史人物,即赵迁和赵嘉。《通志》这段记载,逻辑很清楚,一开始就交代背景是“秦并代”,而不是“秦虏迁”。显然,这里不是写赵王迁及宗室,而是写代王嘉及天水赵公辅。接着,叙述以人称代词“其”统领下文,指出他们宗室的分流状况。文中既写“散出者”,又写“居涿郡者”,意在说明涿郡赵氏是从天水赵氏分流而来的。在这里,文意是连贯的,源流是明晰的。文中的“散出者”,不可能指房陵赵迁及宗室;“居涿郡者”,也不可能指赵迁的后代迁涿郡。
如果说,上述史料还不足以令人信服,那么下面的史料应当是一清二楚的。据《赵氏家世源流表》载:赵悼襄王“废嫡子嘉;立少子迁,及被秦虏,其大夫立嘉为代王。”越六年,秦“尽并六国,子孙星分”。至西汉宣帝时,“京兆尹赵广汉由广平府邯郸县,自武(安)至此。世居邯郸,北逐涿郡于天水始为郡”。这段记载又涉及两段不同的历史背景。六年前,“及被秦虏”是指秦虏迁;而六年后,“尽并六国”是指秦并代。“子孙星分”,未接在“及被秦虏”之后,而接在“尽并六国”之后,显然是指赵嘉的子孙星分。文中接着写赵广汉,意在说明广汉就是这些“星分子孙”之一。“始为郡”,不是指“涿郡”,而是指“天水”。在这里,赵广汉的源流一目了然。仅凭这一句足以证明:涿郡赵氏与房陵赵氏没有直接关系。
上述史籍,均记载了赵国灭亡后的史实。写秦虏迁时,只有赵迁被流放的记载,并无后人回迁的蛛丝马迹。所传赵迁的“后代迁往蠡吾”一说,是将源自天水公辅的后人,换成了房陵赵迁的后人。
从“天水一朝”来分析
据《宋史》记载:“天水,国之姓望也。”这里说的天水,乃赵宋王朝的发源地。天水,古称西戎、陇西。秦并代后,遣代王赵嘉之子赵公辅主西戎。公辅遂率族人徙居陇西天水,政绩斐然,形成望族。西汉时,陇西设置为天水郡。宋太祖赵匡胤就是源自天水这一支。他们尊奉赵嘉、赵公辅为开基始祖,故天水成了赵宋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