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被《二舅》感动的广大劳动者们,胸怀“一杯敬二舅,一杯敬明天”的气魄,打算勇敢地跨入生命洪流,活出饱满的人生。
一言蔽之,就是——奔向好生活,干就完事了。
一年后,劳动问题依然是这片土地上人们关心的问题。但焦点,不再是拿什么姿势干工作,而是变成了我要去哪干、我又能去哪干的问题。
当失业者的报道和求援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多,互联网上重新探讨起了落水者的境遇问题。
人们争论的核心是:
那些失业者,到底是不是懒惰虫?这两年经济波动,失业成了人们关心的大问题。
不用摆数据,身边人的抱怨和焦虑,就能让你具象感受到这种恐慌。
主流媒体报告情况、寻找出路,用振奋的文字对待业者使用精神注入棒。在网上,民众则用自己的认识,对失业者的境遇进行归因总结。
如果对这些发言进行文本分析,就会发现,除了失业者对赋闲生活的白描,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声音就是对他们的攻击。第一个基本点,懒惰的人才失业。
在讨论中,一些人是对失业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狠狠拷打;并用二元思维,把失业群体分为不用上班的富人和好吃懒做的穷人。
总结出的结论就是:啊,在如此充满机遇的时代,找不到工作的原因只有一个——好吃懒做。
第二个基本点,是勤奋改变命运。
基于这种论断,热心网民给了时代倒霉蛋儿一些朴实的暖心建议,其解读逻辑就是:
失业,是因为自己不够强,所以失业后就得百倍努力,才能重新握紧自己人生的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