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之名,怎样书写?
在昨天比亚迪第 500 万台新能源车下线发布会的前夕,比亚迪官方发布了一条视频,几乎向中国所有主流车企表达了致敬。格局之大,一度在社交平台上刷屏。
当第一辆解放问世,中国在世界汽车行业上标注了自己的名字;东风汽车,在芦席棚中用双手敲出自己的名字;长安汽车,用第一辆微车扬起新的旗帜;上汽集团,用来之不易的体系打开新的格局;广汽集团用「新生」写下注脚;奇瑞汽车,用第一辆风云为它增添新的标志;吉利汽车,在一次次尝试中写下「豪情」;长城汽车,在皮卡市场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比亚迪,用这个名字一起踏上新的征程。
感谢同行,也感谢同行。比亚迪在自己的第 500 万台新能源车下线的发布会视频中,几乎致敬了所有为中国汽车努力的车企,这些为中国汽车历史书写落笔的车企们,值得被铭记。
「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
除了影片的致敬,比亚迪用另一种形式将他们带到了现场。在比亚迪第 500 万台新能源车下线的发布会现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熟悉的车型,长城哈弗枭龙 MAX、红旗 E-HS9、蔚来 ES8、小鹏 G6、极氪X、广汽昊铂 GT...
淋过雨的人,才懂得为别人撑伞。从质疑、看轻的争议声中走来,曾经比亚迪也害怕等不到自己的春天。
曾经我们也怕等不到春天
1995 年,王传福从表哥手中借得 250 万,南下深圳创立了比亚迪。
彼时,国内的手提电话需求开始正向增加,王传福发现镍镉电池的商机,开始重点进军手机电池业务。与当时国内同行的创业思路不同,技术出身的王传福更青睐于技术自研,介入镍氢、锂电池技术研发,让比亚迪在行业内名声鹊起。
得益于优秀的品质把控,比亚迪收获了大部分的企业订单,只用了两年的时间,比亚迪就描绘出了自己成为电池巨头的雏形。
2003 年,比亚迪成长为国内手机电池业务的巨头。不过,王传福没有停下脚步,他把目光投向了造车。顶住外界漫天的质疑,比亚迪在 2003 年正式收购西安秦川机床,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收购秦川机床成为了比亚迪进军汽车制造的起点,王传福的「造车梦」从这里开始了。
拿到造车资质后的比亚迪,说干就干。
2003 年,比亚迪启动了插电混合能源结构的研发,可能比亚迪自己也没有想到整个新能源研发周期会这么长。2005 年,比亚迪推出了首款内燃机车型 F3,尽管 F3 凭借性价比的策略在第一年就收获了过万的销量,但外界质疑比亚迪抄袭「花冠」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歇。王传福曾经亲自做出过回应,比亚迪 F3 吸取了大量日韩车企的成熟经验,比亚迪没有侵犯过任何一家车企的专利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