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1个部委联合印发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为中国汽车行业高度关注。读过《战略》全文,笔者也颇为振奋——如果该战略能够如期实现,再过5年,我们就能开上智能汽车了。
《战略》规划的愿景是:到2025年,“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达到规模化生产,实现高度自动驾驶的智能汽车在特定环境下市场化应用。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车用无线通信网络(LTE-V2X等)实现区域覆盖,新一代车用无线通信网络(5G-V2X)在部分城市、高速公路逐步开展应用,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
到了2025年,智能汽车都规模化生产了,岂不是实现规模化销售、开始普及了?可能有人会说,请注意“有条件”这3个字。的确,有条件的智能汽车还不是高度智慧的智能汽车,但它至少比现在正普及的具有L2水平的自动驾驶汽车高级多了。不然,那时所具备的智能交通系统、智慧城市有关设施、5G覆盖的高速公路和部分城市以及全面覆盖国土的高精度时空基准服务网络等岂不是大材小用了?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从全球范围来看,《战略》是相当领先的,可以说是激进的。也正因为如此,它才激动人心,让人感到振奋。基础设施是车联网、智能汽车发展的基础,近几年,整个行业在车联网、智能汽车甚至是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方面迟迟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基础设施的薄弱。《战略》发布以后,这一局面有望迅速转变。
短短5年时间,中国的智能汽车产业就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什么国家敢于“夸下海口”呢?主要还是因为有底气: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和互联网技术很发达,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但我们比美国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国的“车网融合”产品普及程度领先全球,相关生态正在快速发育;中国的5G通讯技术非常先进,网络和终端都正在加速更新换代;北斗全球定位系统即将全面建成,定位精度会越来越高。虽然车用芯片和控制逻辑是我国的两块短板,但自从美国打压华为以来,这两块短板正在急速补强,成果斐然。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年轻消费者拥抱互联网的热情、尝试新鲜事物的勇气远比发达国家高。
拥有这么多上乘的“药材”,剩下的事情似乎只是如何把这副药熬好了。《战略》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特意确立了4条基本指导原则,其中包括协同推进、跨界融合和开放合作。愿景诱人,此其一。
其二,“营造支持创新、鼓励创造、宽松包容的发展环境”这条让笔者感到很振奋。汽车要“上网”、要智能,就得接受互联网行业百花齐放百舸争流、万物竞争适者生存的基本原则,不能指定技术路线、排除竞争,政策不能打摆子、让企业彷徨徘徊、无所适从。显然,《战略》借鉴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经验和教训,往后的智能汽车产业政策不太可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其三,《战略》确定了智能汽车概念:“智能汽车是指通过搭载先进传感器等装置,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具有自动驾驶功能,逐步成为智能移动空间和应用终端的新一代汽车。智能汽车通常又称为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汽车等。”笔者觉得,智能汽车这个名字起得好,抓住了新一代汽车的灵魂,具有很强的概括性。确立这个概念,可以说是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比起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这两个概念来,智能汽车这个概念要严谨得多。
安全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也是接管了操控权的智能汽车的生命力所在,其安全性包含行驶安全和个人隐私安全两个方面。《战略》提出要构建全面高效的智能网络安全体系,并列出了若干抓手。只有这些抓手用技术和标准转化为一块块基石和钢筋水泥骨架之后,智能汽车、智能交通这两座大厦才能稳如磐石地矗立起来,智能汽车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信任,智能汽车产业才能迎来真正的爆发。
补贴退坡之后,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急速下滑。直接原因是市场接受度不高;背后的原因则是续驶里程水分大、充电不方便、动力电池容量衰减速度过快以及安全性还不太令人放心等。一言以蔽之,老百姓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度还不够高。忆往昔,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也出台了很多,用心不可谓不周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中国品牌的智能汽车要力戒再现新能源汽车那样的尴尬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