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电话,
为何让她坐立不安、担惊受怕?
一串“神秘代码”,
又为何让她突然彻底失联?
“神奇”代码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
近日,小娟(化名)接了个电话,只留下一句“我去银行办点事”,就匆匆忙忙跑出门,过了饭点也没回来,电话不接,信息也不回。
其妹妹察觉事情不对劲,于是前往派出所报警求助。
“快停下!”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搜寻,民警终于在一银行ATM机前找到小娟,并制止其转账行为,成功止付24000元。
原来,小娟接到自称是“北京警官”的电话,称小娟涉嫌一起骗保案件,还通过QQ发来“警官证”、“财产冻结令”等图片。
骗子利用话术恐吓小娟,要求其转账24000元到“安全帐户”,转账前还叮嘱小娟不能将此事告诉别人,也不能接听包括110在内的任何电话。
划重点
接下来不法分子唆使小娟在其手机输入并拨打了“**21*1341xxxx421#”这段代码,让小娟彻底“失联”。
原来,手机输入“**21*”是无条件呼叫转移代码,而“1341xxxx421”是骗子使用的手机号码,一旦输入“**21*1341xxxx421#”并呼出,所有来电都会转接到骗子的号码上,其他人将无法与小娟取得联系。
诡计多端的骗子
将人们不熟悉的“呼叫转移”功能
变为实施诈骗的“新工具”
怎么设置呼叫转移
快学起来,别被套路了
常见的呼叫转移设置方式
(适用移动、联通用户)
01
在手机正常待机状态下输入“**21*号码#”后按拨号键,即可设置全部来话呼叫转移。
02
在手机正常待机状态下输入“**67*号码#”后按拨号键,即可设置遇忙呼叫转移。
03
在手机正常待机状态下输入“**61*号码#”后按拨号键,即可设置无应答呼叫转移。
04
在手机正常待机状态下输入“##002#”后按拨号键,即可取消所有呼叫转移设置。(适用移动、联通用户)
下面此类电话绝对是骗子!
01
要求你绝对不能挂掉电话,并为你转接电话的。
02
要求你绝对不能和别人(尤其是警察)透露通话内容的。
03
要求你先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和他继续通话的。
04
要求加你QQ、微信好友向你发送所谓的通缉令、逮捕令等文书的。
05
要查你银行账户,或者提及“安全账户”的。
另外,还要警惕这种新骗局
▼
报个手机型号,就能秒贷款?
“无需提供个人征信”“仅需提供某品牌手机参数”“放款快速”……看起来简单的贷款步骤,背后却暗藏“套路”。近日,警方通报了破获的一起新型网络非法放贷案。
男子贷款200元3天未还
手机被远程锁死
今年8月初,被害人吴先生在某网络论坛看到一则提供小额贷款广告,手头拮据的吴先生当即按照广告中的联系方式找到了客服。
客服向吴先生确认,贷款无需抵押、不看征信,但需要提供自用手机的详细参数,放贷额度根据手机回购价值进行评估。
吴先生按客服要求提供了自己手机的信息和登录账号,并下载安装了一款“贷款软件”。很快,他就收到了客服从微信转来的200元贷款。
办案民警分析,按照手机回购价值进行评估,通常情况下,借款人能贷到的额度并不会很高,利息却高得吓人,“估值4000元的手机,贷款的额度是800元,犯罪嫌疑人提前收取50%的相关费用,借款人实际拿到手的金额只有400元。但是3天以后需要偿还的金额是800元,如果逾期,每天还将承受100元的逾期费用。”
3天后,约定的偿还期限已到,吴先生没有按期还款,结果发现手机已不能正常使用。
吴先生设法联系客服,对方表示,因未按时还款,已将吴先生的手机“锁死”,并开始以“辱骂、威胁”等方式催促吴先生还款。吴先生随后报警求助。
受害人以在校学生等
低收入群体为主
接到报警后,警方立即组成专案组立案侦查,很快挖掘出一个非法网络放贷团伙。
经查,该团伙在互联网上以“某品牌手机贷”的名义,通过社交网络等渠道吸引客户,在客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手机控制权,然后以锁死手机、威胁辱骂等“软暴力”方式逼迫借款人偿还高息贷款。
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委托相应的技术人员开发了这款手机软件,该软件表面伪装成一个贷款软件,但实质上它是犯罪嫌疑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信息、能够在后台远程控制手机的一个软件。一旦借款人安装了这个软件,借款人在放贷人面前就是透明的。
据悉,此犯罪团伙组织松散、分工明确,吸引客户放贷、提供技术支持、“软暴力”催收等环节全部在网络上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
警方介绍,绝大部分借款人每次实际到手金额只有一百到四百元,且借款人以在校学生等低收入群体为主。“从目前来看,涉及的被害人在全国各地都有,达到三四百个。”
掌握了团伙人员构成和活动规律后,警方于今年9月在全国多地收网,抓获13名犯罪嫌疑人。经查,自今年7月起至团伙落网,涉案流水金额超过50万元,非法获利逾26万元。
用苹果ID就能借钱?
小心信息泄露
说到以“非接触”方式进行的网络非法放贷案件,另有一种名为“ID贷”的产品也很典型。只要拥有一部苹果手机,就能够实现无抵押贷款。它专门针对使用苹果手机、急需用钱的用户,在宣传上也会巧妙地套用“手机回收”等名头。
一位放贷人员介绍,所谓“无抵押”,也不是平白无故就能放贷,实际上要抵押的物品就是客户的苹果手机ID。
业内人士表示,苹果手机一旦绑定了他人的ID,App的安装、卸载会受到控制,通信情况一览无余,同步到iCloud的照片还会被泄露。
警方提醒
有贷款需求的民众务必通过正规网贷平台贷款,切勿轻信网络论坛、社交媒体中的广告,尤其要远离那些所谓“无需抵押、不看征信”的贷款;
在网贷过程中,要重视个人信息保护,不下载安装对方发来的、来历不明的手机软件;
如遭遇“软暴力”催收、高额利息,一定要第一时间固定相关证据并报警,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最后,还要提醒你不要乱扫码!
▼
扫码免费送礼品,一扫就被盗号?
“扫一扫,只需耽误您2秒抽个空,就有礼品给您送……”
相信不少市民都在大街上遇到过这样的“活动现场”,扫码即可免费送礼品,真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部分人抱着“试一试又不会怎么样”的心态,殊不知已经掉进了骗子埋好的坑。
近日,有消息称,一男子在街边遇到有商家在做“扫二维码送保温杯”的活动,该男子上前扫描二维码后,领取了一个保温杯。然而几分钟后,他发现自己的微信账号显示被盗号。
不少市民被这条消息吓一跳纷纷问这是什么原理?扫一下二维码账号就被盗了?我们还能安全地“扫一扫”吗?
路边扫码送福利?莫轻信
12月9日,微信方面表示,目前存在骗子利用“免费送”的由头,在街边发放福利,诱骗用户扫码,骗子准备的二维码一般为ipad/pC等微信客户端的登录二维码,扫码后骗子即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犯罪活动。
方式一般有:
获取用户群的入群二维码,将其售卖给恶意营销团伙;
利用用户的朋友圈等发布欺诈、低俗、营销信息;
向用户微信的亲友骗钱;
私自获取用户隐私信息等。
据了解,类似的还有扫码免费送口罩、咖啡、气球、水杯、烤鸭等,有的是扫码入群,有的是诱导用户扫码后辅助他们进行微信注册或解封。
这些“地推扫码团队”路边摆摊宣传时,甚至声称自己是“微信团队”在举办安全辅助功能的推广活动。但在2020年微信官方就已发布声明,从未举办过此类活动。
该如何预防?
至于网友关心的“是什么‘黑科技’这么厉害?扫一下就被盗号?”据微信方面称,安全团队也会基于用户的异常登录情况进行一些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一般情况下,仅扫下二维码就被盗号可能性不大。
有分析指出,扫码后被盗号可能是诱导用户填写了个人账号等信息,或者扫码后跳转至带有木马病毒的链接页面,被安装了木马程序后遭盗号。
至于如何预防,据微信官方表示,骗子在其他设备上登录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在自己的手机上直接将骗子的设备踢下线。
另外,微信方面称,一定不要相信他人,将手机给“工作人员”协助操作;一旦发现被别人登录过账号,务必优先修改密码,保证账号安全;最后在微信客户端“我”“设置”“帐号与安全”“登录设备管理”删除不是自己本人登录的设备。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少公民的个人信息也在不经意间被犯罪分子利用。
众所周知,侵犯个人信息这一违法行为,是电信诈骗、盗刷信用卡、恶意注册账号等一系列违法犯罪行为的源头,称之为“百罪之源”也不为过!
犯罪分子通过街头扫码提供一些蝇头小利“吸粉引流”,一步步取得受害人的信任,最终精准地获取个人信息或者直接实施诈骗。
但法律可不允许犯罪分子这么猖狂!《民法典》明确规定了,自然人享有隐私权,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市民朋友也需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擦亮自己眼睛,不要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帮凶。
不法分子的骗术五花八门,
全民反诈你我同行。
大家可以相互转发扩散提醒!
综合:深圳公安发布、福田警察、中国警察网、深圳法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