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浮渔说娱
编辑|浮渔说娱
提起侯为贵这个名字,或许有些人会陌生。
但是提到“小灵通”,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非常熟悉,甚至不少人都用过。
在2004年的时候,“小灵通”手机突然火爆全国,累计用户已经多达6000万。
如果按照当时每月20元月租来算的话,“小灵通”光是凭借月租就能够月入12亿。
而“小灵通”背后最大的受益者,正是陕西富豪侯为贵。
1、
幼年的侯为贵是不幸的,他的不幸在与出生于1941年,那个相对比较混乱的年代。
但同时侯为贵也是幸运的,他的幸运在于出生于陕西西安。
在这个年代,陕西、山西两省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在全国范围内也算是排的上号了。
也正是因此,侯为贵在年幼的时候,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
在这个年代,能够读书认字的机会非常少,侯为贵也格外珍惜这个机会。
直到1949年,神州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侯为贵也再也不用担心生活问题,可以安心读书。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侯为贵的学习天赋终于得以显现。
他从小学开始便成绩优异,上了初中之后更是获得“小学霸”的称号。
在1955年的时候,年仅14岁的侯为贵便考入南昌大学。
不过在这个时候,南昌大学还没有整合完成,各个院校还都以单独的身份存在。
而侯为贵,则是就读于师范学院。
尽管侯为贵就读的师范学院并不算是国内一流学院,但是在这个年代,但凡是能够大学毕业的学生,放在哪都是宝贝一样的存在。
更何况还是师范生这样既受人尊敬,又能够最大限度提高一地师资力量的存在。
所以在侯为贵1959年毕业之后,就被分配到西安一家中专学校担任老师。
与现在不同,那个年代能够在中专担任老师的人,都是文能在实验室搞研究,武能上手修机器,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存在。
侯为贵能够胜任,可见其扎实的能力。
不过侯为贵这个老师并没有当多长时间。
1969年,随着国内教育环境发生变化,侯为贵所在的学校也被转为西安691厂,专职从事与航天相关的研究与生产。
而年仅27岁的侯为贵,也跟着摇身一变,成为691厂的一名技术工人。
之后侯为贵凭借过硬的实操能力、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一步步从技术工人走到车间主任,又从车间主任到最后的技术科长。
只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有本事的人不管干什么都会有所成就。
如果不发生意外的话,侯为贵都以为自己会一辈子与技术打交道了。
但唯一不会发生意外的,就是意外本身。
很快,一个天大的机会就落在了侯为贵的头上。
2、
1978年之后,691厂的技术也要进行转变。
当时钱学森老先生说,要求691厂也要跟进计算机芯片制造的研究,以及与其相关的半导体技术的研究。
不过此时无论是芯片制造、还是半导体技术,国内都不算先进。
想要研发出国际上一流芯片的话,就必须要先学过国际上的一流技术。
侯为贵临危受命,被委派赴美引进设备、学习技术。
不过,侯为贵此行的结果却不太理想。
首先,此时国际上各家对于半导体技术尤为看中,能够被侯为贵学到的也都是写皮毛,真正的核心技术各家都是藏着掖着。
其次,芯片制造生产设备的造价非常昂贵,即便是引进回来一条生产线,算是专利费、原料费用,生产的成本已经非常昂贵,根本不划算。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内缺乏相关领域的人才,就算狠心买回来设备,国内也没人会修理,被骗了也不知道。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691厂不得不放弃投资芯片公司的打算。
然而侯为贵就是不甘心:“他国外能造出来,我们怎么就造不出来!”
侯为贵越想就越发不甘心,恰好此时国内流行“下海”风潮,许多人纷纷南下创业。
受到这股风潮影响的侯为贵,在1985年放弃自己技术科长的身份,毅然南下深圳,担任“中兴半导体”的总经理。
这一年,侯为贵已经是44岁的年纪。
常说“四十不惑”。
侯为贵想得其实很简单,他就是想研发属于自己的芯片。
想要以实业与技术帮助为国家的建设添一份力。
或许正是因为他这种朴实的“理想”,才会有那么多的人才愿意跟随他。
1985年,侯为贵带着工人们苦干一年,到年终总结的时候,才发现全年一共就赚了35万。
这笔钱看着不少,但是平摊到每一位工人的头上,人均创收甚至不如路边的修鞋匠。
侯为贵意识到,没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工厂的发展就只能“任人宰割”。
想要改变这一局面,那么就只能研发新技术,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于是从1996年开始,侯为贵就悄悄招募了一批高材生,私底下进行小型交换机的研发。
侯为贵之所以偷偷摸摸,只要是因为这家“中兴半导体”并非他一个人所有,投资方根本不愿意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在投资方看来,工厂只需要老老实实完成交代的订单就好,至于其他的根本不用考虑。
与其自主研发的资金、时间,倒不如投入到新的生产线,扩大生产规模。
其实从这个时候开始,侯为贵与投资方的矛盾就已经出现。
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这个矛盾还没有爆发而已。
事实证明,侯为贵自主研发的策略是正确的。
在小型交换机研发出来之后,“中兴半导体”顺势进入到手机部件生产的领域,进一步扩大的市场规模。
尤其是随着手机越发流行,“中兴半导体”的产值也越来越高。
短短四年的时间,“中兴半导体”全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亿元。
王老板所提出的“小目标”,侯为贵在1992年就已经实现了。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侯为贵与投资方的矛盾终于还是爆发了。
1992年,对于整个商界都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在这一年,无数高校学子、高知识分子受到鼓舞,选择投身商海,以实业为各地创造财富。
其中就包括北大经济学博士陈东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博士冯仑、北大西语系学士俞敏洪等人。
这批人无不是学识与能力并存、人脉与资金并重的人物,在发展公司的过程中尝尽了甜头。
不过这些人此时刚刚起步,还不足以影响到侯为贵。
侯为贵真正在意的是,这股风潮中有大批的高技术人才出现在市面上,这让他更加容易招募到相关专业的人才。
要知道侯为贵从学校毕业的时候,大学生对于各地来说都是个宝贝,不管进入到哪个行业都不愁工作。
向侯为贵本来也是老师而已,结果后来不也从事了技术研发方面的工作。
这个年代的大学生能文能武,基本上不会出现在求职市场上。
到了侯为贵出来创业的1985年,距离教育环境发生改变也没几年。
能够在1985年毕业并走出校园的学生,那最晚也得是1982年入学。
从1977年到1982年,所有的高校录取人数加起来,也不超过才183.2万人而已。
就这,还包括了大量的大专生,侯为贵想要招募到一个可靠的研究人才,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在1992年之后就不一样了。
随着1984年之后的高校扩招,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其中甚至还有许多读研、读博的学子也都陆续毕业了。
可以说,1992年这波“下海潮”中出现的人才,无论是人数还是质量都要远超先前。
正是因此,侯为贵提议,借此机会广招人才,扩大研究所的规模,加大对于研究的投入。
但侯为贵的这个提议,却遭到一众投资方的坚决反对。
用投资方给出的理由来说就是:“现在国际上有现成的技术,何必费心力自己研究,而且投入这么多进去,最后也不一定会有成果。”
这话可气坏了侯为贵,他之所以放弃技术科长的身份,来到“中兴半导体”担任经理,为的不就是研发出属于自己的芯片吗?
合着投资方自始至终就没有想过自主研发,也不认为侯为贵能够研发出来。
或许其他的事情,侯为贵还会妥协一二,但这件事情,却已经触犯了他的底线。
侯为贵也不再犹豫,当场翻脸选择辞职。
见到侯为贵这个“当家人”辞职之后,“中兴半导体”研究所那些技术人员纷纷不干了。
能够在“中兴半导体”最困难的时候加入,一门心思搞研究的人,那都是一腔热血渴望以技术改善国内环境的人才,自然也受不了投资方的理念。
这些人纷纷跟着侯为贵辞职,甚至不少人自掏腰包支持侯为贵组建新的研究所。
眼见着这么多人支持自己,侯为贵内心感动的同时,也生出一股责任感。
侯为贵自筹资金,在深圳成立“中兴新通讯”,并与691厂、“广宇工业”共同成立新的研究所。
至此,侯为贵终于可以安安心心主持研究。
3、
1995年,国际上出现了一种更为高效、更高质量的无线通讯技术——CDMA(联通3G网络使用的就是这门技术的衍生产物)。
不过因为这种技术还没有流行开来,并没有几个国家选择使用,国内也仅仅只有香港在尝试这门技术。
侯为贵敏锐地发现了这门技术的前景,当即带领队伍跟进,不过由于现在“中兴新通讯”要资金没资金,要人才没人才,所以只能算是摸索阶段。
一直到1997年,侯为贵成立“中兴通讯”之后,研究资金方面的问题才算是彻底解决。
但真正让“中兴”,对CDMA相关技术研发的工作顺利开展,还是在赵先明加入之后的1998年。
赵先明,199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是通讯与电子系统专业工学博士。
自从1998年加入“中心”之后,便一直负责着CDMA相关产品的研发与管理工作。
也正是因为赵先明的加入,才让“中兴”补上了技术这最后一块拼图。
至此,侯为贵对内要钱有钱、要技术有技术,对外此时正赶上亚洲金融危机,正是企业大步扩张的时候。
到了2001年,“中兴”已经拿下了联通CDMA项目中,全国10个省份的基站系统采购合同,抢占超过7.5%的市场份额。
到了2002年,“中兴”再次出手,拿下联通CDMA二期项目,一举夺得15%的市场份额。
至此,“中兴”已经是国内CDMA领域数一数二的企业。
但就在这个时候侯为贵却发现了一门新的商机——小灵通手机。
严格意义上来讲,小灵通手机并不是此时才在中国出现。
早在1996年,浙江杭州余杭徐福新就开始尝试小灵通的技术实现。
到了1998年,小灵通就已经开始在余杭小范围的流行开来,唯一限制小灵通发展的就是,就是不确定这门技术是否有隐患。
直到2000年的时候,关于小灵通的相关标准得到补充,这也意味着小灵通获得了各地“许可权”。
只不过,这个时候大家还是不敢确定,没人愿意去当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侯为贵此时正在专心CDMA领域,自然也不会贸然插手小灵通行业。
不过,侯为贵却不仅仅是在观望,他已经做好了承接小灵通相关业务的准备,确保能够第一时间分到一本羹。
事实证明,侯为贵做出的决策是明智的。
小灵通在2002年突然爆火,在全国200多座城市开通。
就在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侯为贵突然高调宣布合作入场,从此正式进入到移动手机行业。
单单是2002这一年,小灵通就拥有了超过600万的用户。
如果按照当时月租20元来计算的话,光是这一年小灵通就营收14.4亿,这还不算其他方面业务的营收。
而到了2004年,小灵通的用户已经达到了6000万,此时其他人想要入场已经晚了,只能坐看“中兴”的做大。
据统计,光是这一年,小灵通就为“中兴”贡献了三分之一的收入。
侯为贵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可谓是赚得盆满钵满。
但这次的合作,带给侯为贵的还远不止能挣多少钱这么简单。
最重要的是,这次的合作让侯为贵彻底肯定了,移动手机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
也坚定了侯为贵自主研发移动手机、智能手机的决心。
尝到甜头之后的侯为贵,开始自主研发移动手机、智能手机。
到了2009年,侯为贵率领的“中兴”依然成为世界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之一。
甚至在之后5G技术刚出来的时候,侯为贵遥控指挥“中兴”,投资613亿研发5G,成功挤进5G市场。
一步先步步先,侯为贵将这一条准则玩得淋漓尽致,他总是能够抢占在市场反应过来之前作出调整。
在巅峰时期,“中兴”与“步步高”、“华为”等品牌分庭抗礼,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品牌。
到如今,“中兴”已经是手握80000个专利,光是投入生产、授权出去获得利益的专利,就多达3000多个。
而“中兴” 产能更是达到年出厂8653万部手机,一年入账907亿。
侯为贵将当年那个不被投资商看好的“中兴”,一步步带到如今1088亿资产的庞大帝国。
侯为贵,功不可没。
但也恰恰正是如此,“中兴”的发展其实也一直存在隐患的。
在2016年的时候,已经是74岁高龄的侯为贵准备退休,辞去在“中兴”的相关管理职务,只留下一个非执行董事长的头衔。
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此时的侯为贵早已经想要安心养老了。
不过为“中兴”奋斗了30年的侯为贵,确实也应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然而侯为贵想要好好休息,但“中兴”却偏偏让他休息不了。
2018年,就在“华为”遭受危机的时候,“中兴”也因为5G技术,险些遭到灭顶之灾。
然而是能想到,偌大的“中兴”竟然找不到解决这件麻烦的人才,最后逼迫着已经76岁高龄的侯为贵临危受命,再次挂帅上阵、赴美协商。
前前后后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侯为贵总算是帮“中兴”化险为夷。
外界对于这件事情的评价是:“这是侯为贵给中兴留下最好的礼物,但绝对不是最后的礼物。”
侯为贵对于“中兴”的作用,明眼人都能看到。
但公司过度依赖个人决策,往往也是最危险的时候。
只能说,侯为贵一手缔造了“中兴神话”,但也因为保护的太好,让“中兴”失去了企业该有的抗压能力。
也不知道是好是坏。
从当年出生于不太安定时代的农村小伙,到后来缔造“中兴”千亿神话,侯为贵这一生是精彩的。
他的事业起点,靠着的是自己拼搏学习,考上南昌大学之后的际遇。
他事业的转折点,则是面对“浪潮”是,敢于争当弄潮儿的勇气。
他能过创立之后的“中兴”,也是因为他面对投资方决不妥协的坚守。
侯为贵从来都无法决定环境,但是他能够决定自己。
为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无论面对任何阻挠都决不妥协。
这或许才是侯为贵能够以44岁的年纪,创业成就“中兴”千亿帝国的制胜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