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几年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大学的表现越来越亮眼。
近期,QS全球教育集团公布2020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20年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清华北大等中国高校屡屡刷屏。
一流科研大力投入,学术论文突飞猛进,让中国高校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创佳绩。
只不过,高校的这种发展模式受到不少教育界人士的质疑,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就曾直言,大学排名对于中国大学的发展弊大于利。
霸屏
总有一份大学排行榜,能让中国高校扬眉吐气。
3月4日,QS全球教育集团公布2020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国五大学科跻身世界十强,比如清华大学的材料科学、北京大学的现代语言。
此外,中国188个学科入选全球50强。中国名列世界50强的大学数量已连续五年提高,这种情况在该榜单的排名史上还是首次出现。
2020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
2月19日,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2020年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清华北大稳坐头两把交椅。
在这份榜单中,浙大、中科大、上交大、复旦、南大紧随其后。算下来,中国大陆高校已连续三年在该榜单前10名中占据7席了。
泰晤士高等教育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自2014年起每年发布一次,对位列富时全球分类系统(FTSE)中先进新兴经济体、次级新兴经济体和前沿经济体的国家和地区的大学进行比较。
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新兴经济体大学排名
再看最近几年的排名中,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进入全球百强大学行列。
在2020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北大取得了史上最高名次,分别排名全球大学第16位、第22位,而且清华大学排名超过了耶鲁大学。
在2019年9月公布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位居第23和第24名,首度包揽亚洲地区排名前两位。
目前,世界上已公开的大学排行榜有50多种,QS、泰晤士、U.S.News、ARWU被公认为世界四大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大学排名。
指标
在2009年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国还没有1所大学进入前200名。十年后,清华、北大、浙大、上交大全部跻身全球百强之列。
是什么导致中国高校在短时间内排名上升?加州大学校长办公室院校研究与学术规划主任常桐善指出,排名的大多数指标聚焦于科研成果。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2018年的一项研究,截至2016年中国已经成为科学研究文章产出最多的国家,每年产出科学和工程研究文章40多万篇。
以2020Q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排名共有6项指标,其中学术声誉占40%,教师的论文引用数量占20% ,有关学术研究方面的指标权重达60%。
QS全球教育集团中国总监张巘博士表示,中国对世界一流科研的重视和大力投入带来了学术实力上的突飞猛进,快速赶超美国,差距不断缩小。
而在QS2020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中国大陆共有100个学科进入世界50强,与2016年“双一流”启动时相比增长了54%。
根据2018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统计分析,“双一流”建设高校共发文1452篇,占全部公办本科高校发文总量的68.33%。
然而,大学若围着排行榜指标办学,最终办成的只会是“排行榜中的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是一些带有共性的显性指标,尤其是世界大学排行,会采用论文数量等简化的数量指标。
简化的指标难以评价学校的办学内涵。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指出,如果把排行榜作为大学的导向,全世界的大学都会变成研究所。
裹挟
令人担忧的是,大学不受排名影响、不被排名裹挟,并不那么容易。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端鸿认为,看一所大学究竟好不好,往往缺少非常直观的依据,各类大学排名似乎给了比较快捷的方式,结果就对大学自身造成了很大的潜在影响。
张端鸿指出,以SCI为主的科学计量指标是大学排名的核心指标,SCI论文的主力来自理科和医科,一所大学理科和医科强,指标就会好看。
从全国的布局来看,以理科和医科作为主干学科的大学占比并不高,但为了让数据更好看,一些大学只能硬着头皮去建理学院和医学院。
对SCI论文的追捧,则演化成学术圈“SCI至上”的风气。但实际上,SCI本质上是文献索引系统,而非评价系统,SCI论文不等同于高水平论文。
2月19日,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破除论文“SCI至上”。
与自然科学“SCI至上”类似,人文社会科学也存在“SSCI至上”“CSSCI至上”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徐拥军呼吁,“SSCI至上”“CSSCI至上”也应予以大力消除。
实际上,无论是SCI还是SSCI抑或是CSSCI,这些评价体系本是为学术服务,但是受大学排名的影响,这些指标都在发生异化。
不可否认,大学排名是中国大学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不过,常桐善教授认为,“重塑全球高等教育”不该是大学优先考虑的问题,因为中国大学目前还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非常缺乏,学术组织领导力在大学治理中作用依然很弱,大学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模式守旧“水课”泛滥,教师评价缺乏提升教学绩效的激励机制……
常桐善指出,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中国大学不仅难以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恐怕还会陷入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