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足又要开始踢“世界杯预选赛”了——11月16日晚间客场挑战泰国。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还关心,会不会还期待,会不会还在朋友圈刷屏。
为什么要说“又”?
因为就参加世预赛这个概念来说,自2001年成功一次后,此后的22年时间、5届冲击,均以失败告终。
又又又又又。
二十多年,一代、甚至两代足球人,都没有让中国男足再次站上世界杯这个舞台。
2026年世界杯将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联合主办,整个决赛阶段的场次将从64场,增加到104场,决赛阶段的参赛规模也将大幅扩军,从32支球队,扩编到48支队伍。这是世界杯历史上争议最大的扩军行为——反对声远远超过1998年法国世界杯时从此前的24支队扩为32支队。
先不去管怎样争议,反正扩编后,中国队是全世界很多“重新感受到入围希望”的球队之一。因为亚洲的名额,从原先的4.5个,增加到如今的8.5个。
看了一下相关的赛程和规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或者说是一个很有趣的“预期”:这很可能是中国男足参与的历程最长的一届世预赛,也很可能是亿万球迷期望值周期被拉得最长的一届世预赛。
简单来说就是:未来两年内,中国队很可能会反复处在“有希望-没希望-有希望-没希望”的生存周期中。
我们先来看看相关的规则。
世界杯预选赛分各个大洲进行,欧洲、南美、中北美、非洲、大洋洲、亚洲,其实各自的竞赛规则都不同,都是根据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比如南美区总计10个队,过去30年来,他们的预选赛规则始终是10支球队进行主客场双循环、总计18轮比赛,大家都和所有球队交手2次,最公平。但其余大洲,会员数量大,这样的规则显然不适用。亚洲区总计46个会员单位,你如果搞大家都主客场轮一遍的赛制,一个球队和另外45个球队都主客场打一场,这显然是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