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江南文明网 > 体育 > 足球新闻 >

世界杯开赛前,换一个角度说一说为什么中国足球总是让我们失望

条评论

世界杯开赛前,换一个角度说一说为什么中国足球总是让我们失望

写在2022卡塔尔世界杯开幕之前。

足球是这个星球毫无疑问的第一运动。那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就是这个星球上第一运动的最高国家荣誉。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马上就要拉开大幕,毫无意外,今年又一次没有出现中国男足的身影。这个事其实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实力上的差距太大了,中国男足现在确实也没有能力匹配这种高水平竞技的舞台。

关于中国男足的话题,为众多喜剧节目,提供了调侃的素材。调侃的原因也能理解,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这几年就没有听过中国男足什么好消息,而且是每况愈下。从立志争取世界杯出线,到1-5输给泰国国家队,到现在靠奇迹冲进了亚洲12强赛,最终惨淡收场无缘出线,战绩确实让人尴尬。在这期间,中国以广州恒大为首的俱乐部也尝试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金元足球”方针,但依然不见起色。调侃归调侃,中国足球战绩惨淡,其实也是有部分无奈的,完全归咎于球员不努力确实过于不客观。从比赛过程来看,球员在绝大多数比赛还是有拼搏精神的。但是,在绝对的实力差距面前,拼搏精神只能算是一个次要因素。

如果你去网上看,为什么中国足球踢得这么不好,网上常见的是三个角度。角度一:中国足球的在册职业人口少于其他国家,也就是别看中国人多,但是真正从事足球运动职业的人不多。角度二:中国的青训体系有问题,学生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走上职业足球的道理,你作为爱好可以,但是走职业道路,那是万万不可的,中国学生走上大学正常读书才是风险最小的一条道路。角度三:中国足球有黑幕,有能力的无法获得出场机会,都是踢假球的。这三个说法第三个说法过于偏激和表面化,前两个还是更有道理一些。

以上三个方面网上说的人已经很多了,大家自己网上查就好了。在这里我着重剖析另外一个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原因,就是在中国,足球这项运动群众基础相对较差。而群众基础差的原因是足球这个运动的特性和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不匹配。特别强调中产阶级的原因是,中产阶级是体育消费的主力军,他们购买了最多的现场球票,为看比赛充了最多的会员,也是赞助商打广告最多的目标人群。对于这类市场化的运动,利润是保障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底层逻辑。

在中国最具市场化特征的运动,就是是男子篮球和男子足球。市场化体育和非市场化体育是不一样的。市场化的体育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投资这类球队的老板,最终都是要以营利为目的的,他们通过球票,周边产品,转播费,广告费等收入,付给球员工资,剩余的钱是利润。而非市场化大的体育,比如女足和绝大多数奥运会比赛的项目,这类比赛的运动员的工资,仅靠市场化的运作是无法顺利运转的,因为没有那么多人看比赛,也就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源,最终必须靠“输血”,由税收和其他市场化运动上交的钱来维持这类运动的稳定运行。

讨论中国足球问题,必须要谈群众基础问题。如果只谈我前面提的足球人口,青训,制度问题,只能说明为什么在中国市场化的运动都不那么好,但是无法解释,为什么中国男篮的成绩还是要明显好于中国男足。当然,我不是说中国男篮现在多么强势。但是不可否,近5年来看总体国家队成绩男篮是优于男足的。比如这几年,中国队世界杯冲进亚洲12强都有些撞大运的成分了。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还是在引入了多名国外规划球员的基础上的成绩。现在中国男篮表现再差,至少还是亚洲男篮的一线强队。(请忽略澳大利亚男篮,这两年国际篮联可能感觉澳洲的国家有点少,太孤单了,非往亚洲里面挤。)

现在在中国,这几年足球这项运动的的群众基础是肉眼可见的在逐年下降的。在我小的时候,每到放假,都会和同学去踢足球。我还记得那个时候,也不是去学校踢,就是在家门口的土地上,摆放两个砖头当球门就踢了。没有足球的时候,大家也会拿塑料瓶当足球去踢。那个时候的刨冰店,到晚上,如果有比赛一定播放甲A联赛。可能有人会说,现在中国足球联赛没有梯队,没有各级别联赛支撑,可是在我小时候,我老家的球队,有一年不小心降级到了甲B,照样大家去看甲B的电视转播。

在中国,两大市场化体育,足球的群众基础已经明显落后于篮球了。比如市场化运行的视频平台,你会看到《这就是灌篮》这类篮球综艺,你几乎找不到足球类综艺,视频平台只会做有关注度的节目,才能收回投资成本。另外看大街上,经常能看到一些打篮球的人,但是你几乎看不到踢足球的人。我专门去网上查了一下中国篮球场地面积和中国足球场地面积的比较(见下图),2020年11月的数据,篮球球场总面积是足球球场总面积的两倍。要知道,这还是在一个篮球场上那人口密度可比足球大多了的情况下,可见踢足球的人现在已经多么的少了。

 

 

回到上面的论述,为什么我感觉足球这项运动的特性和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不匹配呢。有以下逻辑:

足球作为一项全民体育运动,相比于中国中产阶级其他常见的运动,对人数上的要求更多一些。对于篮球,其实只要6个人就可以打的比较热闹了,比如国际篮球赛,也有3V3比赛赛制,并且现在已经成为了奥运会项目了。如果6个人也凑不全,其实也不要紧。可以想象这个场景,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热血青年,自己一个人在练习投篮,你丝毫不会有违和感。但是如果一个人,在足球场疯狂练习射门,基本你会感觉,他最近肯定有些闹心事想要发泄一下。

而在中国参与度最高的运动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人数参与要求不能过多。中国流行体育运动的排名,网上能找到一个2019年5月的统计数据,第一是羽毛球,第二是跑步,第三是篮球,第四是自行车,第五是游泳,第六是乒乓球,第七是足球。根据统计来看,中国目前流行的运动,还是以人数少为主,如果可以通过性别混合能进一步增加可参与人数就更好了,比如羽毛球。另外作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篮球和足球对比差距也很明显。如果这个统计里面有去健身房,那我感觉可能会更高。

 

 

可能是中国的中产阶级,还是属于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太少了,周一到周五有著名996工作制也有饭局酒场。周末还有陪孩子上补习班,约会看电影。这对所有可选择参与体育运动肯定都有负面作用,但是对于人数要求多的运动就是负面作用的平方。需要人数多的运动花费的组织成本还是太大了。如果费半天劲,全公司叫一圈就差那么几个人还是凑不够理想的人数(最后几个人是最难凑的),应该就不会有人再热心攒局了。所以最终我们看到足球这项运动,最终成型的组织形式,往往是国企内部足球赛或者与其他国企之间的友谊赛。而篮球,羽毛球这种是更容易形成个人自发组织的形式。如果哪个人能经常性的可以划定一大块时间把足球投入进去,对于中国中产阶级是非常奢侈的行为。而经常能组织起来这件事如果没有办法解决,这个运动开展起来就费劲。

相比较而言,中国有很多羽毛球的陌生人攒局qq群,在这方面解决的就很好。比如我这周太忙,我就不去打了,反正他们5-6个人打两个小时也没啥问题。这周我突然闲下来,我就去报个名,最后即使发现这次来了8-9个人也不要紧,那就打双打嘛。从时间的灵活性上解决了这项运动持续性开展的问题。

某项运动有了群众基础,这项体育就更容易产生收益,产生收益就更容易产生好的成绩,产生好的成绩就进一步扩大群众基础。这个看着像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正循环问题。从这个环里面哪点突破是个大问题。对于有钱无闲的中国中产阶级,可能还不一定有解决方案。

世界杯要开始了,我要开启限时一个月的热爱活动了。只是多年不看球了,认识的球星已经不多了,我感觉也已经不太可能回到儿时那种兴奋感了。当年,我还记得,在世界杯上,我最支持英格兰队,大概原因是我小时候买第一件球衣就是英格兰的,觉得太帅了,所谓爱屋及乌。现在到这个年纪,提高对世界杯兴奋感的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了,但是可能更加“巧妙”了。方式如下:“老板,我买50注,法国队赢”